正文 第12章 不要因迷信運氣而迷失了自我(1)(3 / 3)

顯然,成功對她來說是另外一種苦難。她說:“成功後,我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惟恐被別人誤解,惟恐刺傷什麼人的自尊,惟恐引起別人的種種議論……”這一連串的“惟恐”,就是內在的危險,無形的牢籠,會使一個人謹小慎微地縮進了自設的誤區,給自我世界上了“鎖”。然而,這樣做,這個女孩子還會展示才華,出頭冒尖嗎?這一群女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坦誠相見、真心友愛了嗎?

隻有摒棄“別人會怎麼樣”的顧慮,才能樹立自信,升華自我;而每個“自我”都走出心理的誤區,征服內在的危險,才能形成和發展坦誠相愛的人際關係。

3不相信好運氣,也不在乎壞運氣

運氣從來都不隻是為你一個人準備的,不論結果是好是壞。不相信命運,敢向厄運抗爭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逆境和磨難,不知造就了多少成功者。

著名科學家、電磁理論的創立者法拉第出身貧寒,從小居住在倫敦街角的一個馬廄裏。他當過報童、印刷工人和書店裏的雜務工。誰會想到,這個貧困和不走運的孩子,會成為皇家學院的教授,會成為知名的科學家呢?

愛因斯坦早年命運不佳,他在專利局工作,隻能偷偷地研究他的相對論;巴斯德的實驗室設在一個老鼠橫行、又髒又破的小閣樓上;塞萬提斯的名著《唐·吉訶德》是在樓梯邊上的一張破桌子上寫成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傑出的長篇小說《怎麼辦》是在陰暗潮濕的單人牢房裏寫成的;歐·亨利蒙冤入獄,被監禁三年,他以犯人們講述的故事作為素材,寫了12篇短篇小說,居然一舉成名,以致後來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作家。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17世紀初葉因建立天體運動三大定律而聞名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終生被病魔糾纏。他是早產兒,母親隻懷了他七個月便生下了他;4歲時出天花,險些死去;接著又患猩紅熱,高燒持續不退,結果眼睛被燒壞,成了高度近視眼。中年以後,一生命運多舛的開普勒更是貧病交加,常常身無分文,在死亡線上掙紮。

然而,開普勒從不自甘沉淪。他頑強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他對數學非常感興趣,後來又迷上了天文學。除了有兩年時間同他的老師丹麥天文學家布拉赫在一起外,開普勒一直在病魔的陰影下,單槍匹馬地研究和探索行星運行的規律。

開普勒是在逆境中頑強抗爭的典型。幾十年的抗爭終於有了結果,他成功地探索到了宇宙和星辰的一個個秘密,建立了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不僅實現了他青年時代的宏願,而且也為人類的天文學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人說:“多難興邦”。在多災多難的逆境中崛起的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甘心聽任命運的擺布,敢於同命運挑戰。

貝多芬一生都是在貧困、疾病、孤獨和痛苦中度過的。他26歲那年,聽覺開始衰退。這巨大的打擊差點使他精神崩潰。他曾經有好幾年回避社交活動,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向命運挑戰。

在開始耳聾的最初五年裏,他創作了包括《第一交響曲》在內的幾十首樂曲。以後耳聾加劇,卻反而使他的音樂創作進入了全盛時期。為了創作音樂,他甚至不得不用牙齒咬著金屬棒,將金屬棒的另一端插進鋼琴的共鳴箱內借以“聽音”。

“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定不能把我完全壓倒。”

貝多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創作的《命運交響曲》更成了千古絕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有誌之士為戰勝命運去頑強地拚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的一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

貧困、病殘、災難、失敗、挫折、失戀、喪偶都會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甚至帶來精神上的創傷。如果你為厄運所壓倒,自甘沉淪,終將一事無成。而古往今來的成功者,卻總能冷靜地麵對現實,將磨難化作自強不息的動力。

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是這樣一個強者:

華羅庚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初中畢業後就沒有再升學,而是在家鄉江蘇金壇的一家小店裏找了一份工作,替父親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後來,他的老師王維克當上了金壇中學校長,介紹他回母校當了一名事務員,讓他邊工作邊學習。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華羅庚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病,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半年。他雖然逃脫了死神的魔掌,掙紮著站起來了,然而,左腿卻終生殘廢,再也伸不直了。

華羅庚沒有被厄運壓倒,他冷靜地麵對現實,為自己的生活之路苦苦思索。最後選擇了自學的道路,希望從數學中尋找出路。

他從學識淵博、家裏有許多藏書的王維克老師那裏借來了代數書、幾何書和微積分書,每天晚上坐在油燈下苦苦研讀。眼前沒有黑板,沒有老師,也沒有與同學們一起商討的機會,隻能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去解開數學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