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妻子的疏導,沒有“再努力一次”的勇氣,我們也許根本無法讀到凡爾納筆下那些膾炙人口的科幻故事,人類就會失去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9永遠不要放棄最後的努力
當成功離我們隻有一步之遙時,放棄就是失敗,而堅持就是成功。因此,人生自立者決不能放棄最後的努力。
每一次成功都來之不易,每一項成就都要付出艱辛。對於誌在成功的人而言,不論麵對怎樣的困境,多大的打擊,他都不會放棄最後的努力,因為,“勝利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實業家哈默踏上了利比亞的土地。利比亞國王伊德裏斯一世在王宮的宴會上對哈默說:“真主派您來到利比亞。”這話表示了這位胡子全白的國王對哈默這位世界出名的人物的尊重與敬佩。
哈默到了利比亞才發覺,除了美國為維持其轟炸機基地而支付的費用外,利比亞幾乎無其他外來財政資助。在早年意大利占領期間,墨索裏尼為尋找石油花費了千萬美元而一無所獲。埃索石油公司也花費了數百萬美元,打了好幾口井仍不出一點油,隻好打道回府。另外還有殼牌公司,耗資5000萬美元打出的全是廢井,法國公司也隻好不到那裏去。
隻是當埃索公司準備撤離時卻打出了一口油井。於是許多人又重新對利比亞這塊土地產生了興趣,認為說不定這裏是一塊聚寶盆。
哈默到達利比亞時,正值利比亞政府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棄的地域。根據利比亞法律,各國的石油公司應盡快開發其租得的地域,如開不出油,就須將部分租借地歸還利比亞政府。
談判開始後,來自九個國家的四十多個公司參加了投標。這些公司大致分為三類公司:一類是財大氣粗的國際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殼牌等公司;第二類是像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這樣的二梯隊。它們的規模較小,但具有行業經驗,利比亞也希望其參與競爭;第三類是一些投機性的轉包公司,希望得標後再轉手賣出,以從中漁利。
盡管哈默同伊德裏斯國王建立了私人良好關係,但公司的勢力還是很有限的。哈默與匆匆趕來的董事們分析了第二輪談判的形勢,在四塊租借地上投了標。等到開標時,哈默得到了其中的兩塊。一塊是被殼牌等幾家組成的“沙漠綠洲”財團認為無望出油而放棄的地塊;另一塊是莫爾比石油公司耗資百萬美元探出盡是幹井而匆匆撤走的地塊。
哈默對得標的兩塊地並不很滿意。但他還是下了大本錢,立即開始打井。剛開始,公司在第一塊租借地打的頭三口井滴油不見。西方石油公司第二大股東裏德堅持要撤出利比亞,說:
“這裏不是我們這樣的小公司應該走的地方,已扔了500萬美元,還能扔得起多少?”
這是一番經驗之談。小公司不可能花大本錢開采這種沒有幾分把握的地塊。但是哈默的第六感覺卻促使他堅持在這裏打下去。他認為應該不放棄最後的努力。
幾周後,一台西方石油公司的鑽機在幾家優柔寡斷的大石油公司所放棄的地塊下麵鑽出了油,接著又打出了八口油井。而且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高級原油,含硫量極低,每天可產10萬桶原油。
更重要的是,這個奧吉拉油田在蘇伊士運河以西,產出的石油通過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不到10天就可以運抵石油奇缺的歐洲國家。而當蘇伊士運河不通時,大量的阿拉伯石油隻有被迫繞道好望角曆時兩個月才能運抵歐洲。
與此同時,哈默的好運氣又在第二塊租借地上出現了。西方石油公司利用新的地震勘探技術,僅耗資100萬美元就打到了一口珊瑚礁油藏,不用油泵,石油也會無休止地噴湧而出。不久又打出了第二個日產73萬桶原油的珊瑚礁油藏。
至此為止,哈默這個規模不大的西方石油公司竟成了利比亞最大油田的主人。他得到了比奇特爾公司的支持,著手進行一項耗資達15億美元的油田開發計劃。要鋪設一條耗資巨大的輸油管道,全長130英裏,日輸送原油100萬桶,是利比亞境內最大的輸油管。
哈默這種“追求目標,不放棄最後的努力”的執著精神,是我們每個創業者必須學習的。淺嚐輒止,遇難就退,是創業的大忌,也是人生失敗的致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