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貧窮的人大多因貧窮而失去了成大器的機會和條件。所謂貧困,即因貧而困者也。而那些不為貧所困者,則更有成功之指望。在美國,能夠當選總統的人大都是富翁。雄厚的資財,使他們很容易走上獲取成功的捷徑,也使他們很容易獲得冠冕堂皇的人生形象。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不管在哪個領域裏獲取成功,都需要提早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受到良好教育,就必須解決學費問題、時間問題、精力問題,這是貧困者最容易失去的。而富裕者是不必在這些問題上麵操心的,隻要一心一意地努力奮鬥就行了。
為貧窮困擾,就難得成功;為貧窮困擾,就難得幸福。貧窮很可怕,不戰勝它,就沒有出路。
但可能也有人拿一些社會上的特例來懷疑“富貴”法則的精度。他們說,貧困者也有功成名就者,但殊不知,按照猶太人的“宇宙法則”推斷,世界上22%的富人中出現的成功者遠遠要比78%的窮人中所冒出來的成功者多而又多,兩者是不成比例的。
當然,說到窮,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溫飽線以下的,也有溫飽線以上的,這裏所說的窮,主要指影響人奮鬥的基本條件匱乏和影響人奮鬥進程之水平以下者。都說這個社會同大自然之間存在著某些驚人的相似,差不多都逃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邏輯。但因為存在窮和富的關係,也就不可避免地使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人們產生了不平等的競爭、不平等的選擇和不平等的收益。所以,隻有首先戰勝物質上的寒窘,戰勝了貧困,才有希望從人生的泥淖中拔出腳來,快步奔向理想目標。
生而貧困並無過錯,死而貧困才是遺憾。尤其是終其一生,無力消除貧困創造財富,更是無可寬恕的。貧困是一種疾病,是一種惡習,如果不是由於懶惰,就是由於無知;最壞的莫過於兩者皆具。貧困不單是金錢物質的缺乏,有時也是精神的殘缺,所說“人窮誌短,馬瘦毛長”即在於此,有時一個人因為金錢和物質的缺乏,最終會導致精神——信心、勇氣、熱情、意誌和知識的欠失。所以貧困不僅僅是口袋空空。因此,對窮人施以經常的物質救濟,可能會給他造成永久的貧困;隻有對窮人給以不斷的精神激勵,才能帶來長期的富裕。
財富是我們經心智和勞力的工作、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結果。真正的財富是內在的財富,也就是精神的財富。財富的增加不僅可以用作改善生活的資材,尤其應作為貢獻社會的工具。
一個人價值的高低,視其對財富創造的程度,也就是對社會貢獻的程度決定的。
人生的幸福,惟有經財富的創造才能達成。一個貧困的人是無幸福可言的。消滅貧困和創造財富,是我們在現代社會裏的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據說李嘉誠的成功就是基於戰勝貧困而取得的。貧窮的壓迫和生存的需要,迫使李嘉誠從小就樹立了戰勝貧困的決心。
1943年,不滿15歲的李嘉誠因父親病逝,家貧如洗,不得不輟學打工。由於抱著“我不要窮,我要賺錢”的積極心態,他在泡茶掃地當學徒、當店員、當跑街推銷員的早年生涯中,努力學習和思考,自覺或不自覺地開發著自己經商賺錢的潛能。
“我不做高級打工仔!我要創立自己的企業!”
經曆七年打工奮鬥,22歲的李嘉誠放棄了很好的職業,為自己樹立了更積極成功的心態——一個宏偉的“我要”的目標。
打工的經曆開發了青年李嘉誠立身處世和經商的部分潛能,使他增強了信心,他要開發自己更大的潛能。1950年,他放棄一家塑膠企業總經理的位置,自己開辦了“長江塑膠廠”,成為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老板。
培根曾經說過:“財富之於德能正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是不可無的。”又說:“財富可以買通關節,使人出於危厄或困難。”
如此看來,財富對人生之重要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麵的。人在年輕奮鬥的時候,早一點意識到戰勝貧困和獲取財富的重要性,並積極為之努力,不但不會拖他的後腿,還會為他獲得事業的成功,並從多個方麵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