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別讓生活貧窮禁錮了精神(3)(2 / 3)

那麼,如何來管理我們的錢呢?

亞諾·班尼特50年前到倫敦,立誌當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也很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保持這一類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有這種總賬。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個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

你我也一樣,必須去弄個本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

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三個月的記錄。這隻是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不妨依此作一預算。

也許你會說,你知道你的錢花到哪兒了。也許如此,但就算你真知道,1000人當中,隻能找到一個像你這樣的人。史塔普裏頓夫人說,通常,當人們花費幾小時的時間把事實和數字忠實記錄在紙上後,他們會大叫:“我的錢就是這樣花掉了?”他們真是不敢相信。你是否也這樣?

史塔普裏頓夫人說,假設有兩個家庭比鄰而居,住同樣的房子,家裏孩子的人數一樣,收入也一樣——然而,他們的預算需要卻會截然不同。為什麼?因為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她說,預算必須按照各人需要來擬定。

學習如何使你的金錢得到最高價值。所有大公司都設有專門的采購人員,他們啥事也不做,隻要設法替公司買到最合理的東西。身為你個人產業的男、女主人,為何不也這樣做?

史塔普裏頓夫人說,她最怕的就是被請去為年薪五千美元的家庭擬定預算。為什麼呢?“因為”,她說,“每年收入五千美元,似乎是大多數美國家庭的目標。他們可能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才達到這一標準——然後,當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五千美元時,他們認為已經‘成功’了,他們開始大肆擴張。在郊區買棟房子——隻不過和租房子花一樣多的錢而已。買部車子,許多新家具,以及許多新衣服——等你發覺時,他們已進入赤字階段了。他們實際上比以前更窮了——因為他們把增加的收入花得太凶了。”

隻有你對金錢保持了一種正確、健康的心態,認為金錢就是金錢,它不等於快樂、幸福,也不等於生活的全部。

這樣,你才能消除這70%的由於金錢所帶來的煩惱。

8戰勝貧困是你的責任和義務

追求財富、成功和幸福,不但是人類天生不可剝奪的權利,且是與生俱來不得放棄的責任和義務。

劍橋大學瑪麗·加爾布雷斯教授指出:無論什麼人,隻有在首先解決了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去追求別的東西,否則,便會為貧窮所困,為貧窮所累,為貧窮所苦。在貧困的泥淖之中,隻有為生存掙紮的心思,哪裏還會有為理想奮鬥的餘力呢?而事實上,即便是把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了,要想去追求事業的成功和獲取人生的幸福,也還是需要擁有除了解決基本生活溫飽以外的物質基礎——即所謂可以資助人在學習和奮鬥過程中所需要的起碼的財富。財富是人奮鬥的助推器,它可以為人朝向某一目標奮進提供外力。它可以成為跳板,成為人騰躍的跳板;可以成為舟楫,成為人渡河的舟楫。同樣是奮鬥,在同樣的人生起跑線上,有人乘飛機,有人坐汽車,也有人徒步而行,在有限的生命曆程中,誰能率先達到目標顯然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因貧困而坐不起車的人,在一日千裏的現代社會裏,可能永遠也無法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在若幹年前,一些外國軍事家在評論第十次中東戰爭時說:

“中東戰爭中各個發展階段的進程和結局表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勝利是物資保障的成功,失敗是物資保障的失利。”這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鬥爭和奮鬥何其相似乃爾。

貧窮,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從安徒生童話中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到今天窮鄉僻壤中手持大學錄取通知,卻因昂貴的學費而無法走出山外的農村青年,哪一個讀來不令人淚垂漣漣,心碎般難受?倉廩不實,奔波生命尚且不及,還侈談什麼文明禮儀?一個貧窮的人又有多少力量和雄心在群雄逐鹿的社會大舞台上建樹理想的人生大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