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找到使自己完全滿意的環境,幾乎每個人的境遇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的問題。不如意的事情就像自身的影子,無論你在何時何處,它都會跟隨著你。你要堅持自己的個性與追求,那又很可能被人看不慣,因為社會不歡迎與眾不同的人。環境就是這樣給人的激情和誌向設置一堵高牆,罩上一層陰影,打消你成就事業、求得發展的欲望和決心,甚至會扭曲你的人格,讓你失去了自我。如果再加上自身的條件不如意,那就更糟糕了。這就有一個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
所謂適應,是指一個人不論客觀環境與主觀體驗如何,都能生活、工作在其中,並能采取常態的對策,通過正常渠道向環境施加自己的影響。人的適應能力的強弱當然和諸多因素有關,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心理素質的高低,所以通常所說的適應能力也就是心理適應能力,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適應困難、消極適應和積極適應。
適應困難,是指難以適應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的變化。這種人情緒往往不穩定,易受壓抑,當出現事情不公平、個人不得誌或出現調動、遷居、失戀、喪失親人等事件時,很難接受和適應這種現實。這種不適應的時間長了,很容易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導致身心疾病,當然很不利於個人的生存和發展。
消極適應是指對生活、工作環境不滿意而又無可奈何。這種人能夠聽天由命,順其自然,一般不會引起情緒上的巨大壓力。他們往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自慰,有自己的一套處事經驗。這種類型似乎使人感到適應能力較強,但它是消極保守的,不能積極采取對策來改變自己的處境。這種人對於環境的局限隻能接受而不能超越,因而也就難以實現自我發展。
所謂改造性適應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境不利時,能夠通過主觀努力,刻苦奮鬥,突破環境與條件的局限,有所發展和成就。達爾文原來被父親逼迫學神學,但他的誌趣卻在生物學上,後經艱難困苦的環球旅行,廣泛考察,終於成為舉世矚目的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事在人為,雖苦猶甘,這是改造性適應的特點,也就是在框架的限製中尋求自由,在艱難的困境中尋求突破。
許多人常常抱怨社會不公,環境不好,也抱怨自己的條件不好,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是在用一種脫離實際、歪曲事實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對待環境與條件的局限,對待周圍的一切呢?我們是否注意到了那些生活充實、有所貢獻的人們所處的環境、所具備的條件,原本也是不如意的呢?
社會是決不可能給我們每個人都鋪好現成的、完全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的。社會是一片沃土,但是到處有荊棘。因此,我們走向沃土深處,就先要敢於走進荊棘叢。不能適應就不能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曾有一個科學家在頭蓋骨裏放了一粒種子,種子竟生長起來並頂出頭蓋骨。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的真理是要學會在夾縫中生長,這就叫適應。
我們每個人踏入社會之後都處於一定的而又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之中,這是我們必須承受的事實,也就是有所局限的框架。這個框架盡管是無形的,但誰也無法超脫它,隻能適應它,在適應的過程中尋找突破口,尋求個人的發展。承受不是屈從,適應不是放棄正當的追求,因為積極的承受和適應,除了謀生的意義之外,其實質是在社會大學深造,在困難環境中鍛煉。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更有意義嗎?
如果不想默默無聞,首先就要適應默默無聞。如果不想被環境製約,首先就要敢於突破。惟有如此,才能找到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