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成與敗:夢想的岔路口(3)(1 / 3)

愛默生說過:“偉大高貴的人物最明顯的標識,就是他堅定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以達到所企望的目的。”

有的挫敗是如此的嚴重,一旦向它屈服,你就會輸掉整個人生。李奇微將軍在二戰的一次戰役中擔任指揮官時,發現兵力推進太快,因而受到了德軍的強烈攻擊,但他堅持守住陣地而使美軍免於被逼入海中,而且很快就進行了反攻。

當挫折發生時,你也許沒有時間來考慮或修正錯誤以避免更進一步的失誤,但你千萬別裹足不前。此刻最重要的是確定自己的目標,並采取能保存你所有的資源及希望的行動。要是你就此認輸,你將失去自信並且難以再恢複。所以你必須堅守原則,最後你將知道,你保住了自身所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

失敗是對一個人人格的試驗,在一個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看看他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沒有勇氣繼續奮鬥的人、自認失敗的人,他所有的能力,便會全部消失。而隻有毫無畏懼、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人生責任的人,才會在自己的生命裏有偉大的進展,通過失敗走上更高的地位。

失敗孕育著成功,成功者永不言敗,而是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奮力再起,從失敗走向更高一層的成功。

10把失敗當機遇

人生當中,失敗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失敗並不是成功的攔路虎。有時的失敗是因為我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還需要學習,需要獲得更多有益的東西,因為我們還不夠強大。

失敗隻不過是成功的前奏,完善自我的一種較為特殊的方式。隻要我們在失敗中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把失敗給我們帶來的教訓和經驗善加利用。那麼,我們可以發現:失敗並不是黑暗的低穀,而是黎明前的曙光。可以說,失敗會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以後的路怎樣走,怎樣去遠離失敗。如果我們明確了這一點,而且始終堅信自己的能力,那麼這時候,失敗就成為了我們走向成功的機遇。

失敗也許是最讓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字眼之一了。有誰會喜歡失敗呢?別說是“屢戰屢敗”

,就是一兩次失敗,也會讓我們覺得大傷了元氣,豈止是損失了精力、時間和金錢?

失敗帶給我們的感受之一,就是自卑。“我不行。成就事業,是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或幸運兒的事,對我來說是高不可攀的。”於是我們自認無能,從生活的跑道上退到一邊,去做一個看客。

失敗帶給我們的感受之二,就是懦弱。所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從此變得縮手縮腳,前怕狼後怕虎,再也不敢去冒哪怕一丁點兒險。我們成了十足的懦夫。

失敗帶給我們的感受之三,就是愧疚。我們會時時想,如果當初我不那麼做,就不會失敗了。要是世上有賣後悔藥的就好了。我們盯著失敗的傷口,看著它流血,卻不知趕快去包紮,而是深深地陷入悔恨自責中不能自拔。

失敗帶給我們的感受之四,就是恥辱。在我們看來,失敗是最沒麵子、最不光彩的事。因此就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人與別人下棋,三盤皆輸,卻還要嘴硬,說:“第一盤,我差點兒贏;第二盤,他差點兒輸;第三盤,我讓他了。”死活不說“我輸了”三個字。

……

失敗真是這麼令人討厭嗎?

明人洪應明說,惡劣的生存環境(包括不公正的待遇、貧困的生活、不能獲得成功的困境),是鍛煉英雄豪傑的熔爐和鐵砧。能夠經受它的鍛煉的人,身心兩方麵都會受益;反之,身心則會受損害。用句現代的話說,洪應明講了一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道理。

對失敗,我們也應作如是觀。(實際上,失敗往往會使一個人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起來。

比如,一個投資家失敗,可能馬上變成不名一文的窮光蛋;一個軍人失敗,可能會淪為戰俘或受傷。)失敗是一種既成事實,正確地對待它(所謂“能受其鍛煉”),我們的身心就都會受益;不能正確對待它,失敗就會如我們上麵談到的,使你自卑、懦弱、愧疚、推諉、逃避……使你產生肉體和精神兩方麵的疲乏感,而疲乏使你難以著手工作,去積極補救或另辟新路,從而又促成新的失敗。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失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功課。我們不可能生而知之,我們要長大成人,其間必要經曆諸多失敗。嬰兒蹣跚學步,總要摔些跟頭。如果摔了一兩次跟頭就趴在地上不起來,那他永遠也不會走路。法國作家雨果說:“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做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