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並不是一直照我們的意思進行。錢鍾書老先生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快樂是哄小孩吃藥的方糖,是掛在狗鼻子上的骨頭。“快樂”的“快”字也表現出了它的短暫性。
其實,人生是我們最佳的教師,它幫助我們學習一些生命中寶貴的功課,即使我們常常學得很費力,又很慢,其中一個功課就是——這個世界不會挖空心思討好我們。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是人生的一個寶貴真理。幾千年來,哲學家在爭論,人生為什麼這樣進行?但是,這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在乎的是人生如何進行。假如我們不了解人生,隻依樣照單全收,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將會怨聲載道,埋怨萬事不由人。一旦我們了解世界並不挖空心思來討我們歡喜,我們就開始挑起了一付沉重的擔子。事實上,大約在2500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就寫下四字真理,就是“人生是苦”。也許佛祖是第一個把這個真理寫下來的人。不過,對人類來說,人生不可能是容易的,人生是艱苦的,它一直如此,也將永遠如此。
人活著就必須麵對多種多樣的痛苦,這是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教義。就現代心理衛生而言,正確地麵對這些痛苦和艱苦,也是現代心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人們如果敢於承擔它,就一定能超越它,並且能從中得到解脫,也就是說能夠克服它。這時候,苦就反而變成人們精神生活的食糧,而我們心智的成長就從這裏得到了促進和加強。
無論怎樣努力,人生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都要留下缺憾。所以,你要學會接受、麵對、包容。無論現在有多美好或有多困煩,你要認得清逆順無常、禍福相依的真理。我們怎樣麵對這艱苦的人生呢?勇氣是必要的。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不是依靠人生的際遇,而依靠我們的決心。有些人受外在環境的製約、控製,若凡事順利,他們就直上雲霄。若遭遇困難,他們就跌入深淵。掌握他們命運的仿佛是星座、命運、偶然、風向或其他人力不可掌握的事物。他們不了解悲慘的情況降臨到我們身上時,下決心的機會也會同時來到:我們或決定卑微屈服,或決定昂首麵對。我們之所以決定要昂首麵對,是因為我們是樂觀的,我們堅信明天會更好。這就是樂,苦中之樂,也是最經得起考驗的,愈久彌香的樂。當你看到美好的前程時——當然是以你有勇氣去作為基礎的——你就解脫了自我,尋找到了快樂。當然,最大的快樂還是在你的美好理想得以實現時得到的。
對一位事業失敗而且痛苦沮喪的人,我要對他說:“如果你一心隻回顧你所失去的,那麼,你注定要被煩惱和痛苦所綁架;如果你用眼光看看現在還有的人,就會知道現在所麵臨的是困境,要當下無怨無悔,就可以受苦而不痛,遇到煩惱而自在,很快就會有勇氣和活力去工作,去生活。”
假如我們不了解人生,就難以解決煩惱和痛苦,因為歡樂需要用智慧去營建。
9驅散憂愁的烏雲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次退潮,憂愁會成為生命中一時難以承受之重。要祛除這沉重,達觀安然的哲學態度是一劑良方,另一劑良方就是行動,行動可以有效地轉移你的注意力,行動會使你找回自信和力量。
明代屠隆在《婆羅館清言》中說:
“若想錢而錢來,何故不想?若愁米而米至,人固當愁。曉起依舊貧窮,夜來徒多煩惱。”
屠隆的話,講的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一景:家徒四壁,缺錢少米,主人想錢愁米,一夜未眠。
如果憂愁能換來景況的改變,那人隻管憂愁好了,但結果隻是貧窮依舊,白白地添了些煩惱。
可見憂愁於事無補。人應該跳出憂愁的纏繞,這本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但我們卻常常會因為人生中遭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諸如經濟的拮據、事業的失敗、天災人禍、破產負債、失戀喪偶、親朋反目……而情緒一蹶不振,陷入憂愁的牢籠不能自拔。
憂愁,是人在麵臨不利環境和條件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抑製。它是一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使人精神沮喪、身心疲憊。我們看那些憂心忡忡的人,總是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一副暮氣沉沉的樣子。他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生活變成了一種苦刑。恰如高爾基說的:“憂愁像磨盤似的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的幻想所賦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單調而又刺鼻的煙。”
憂愁的人是無法專注於工作的。憂愁也使人神思恍惚,反應減慢,智力水平下降,整天為不如意的事憂慮傷神,大腦長期處於低潮狀態,工作勞動自然不會取得成果。憂愁也會使人生病,中醫早就指出“憂者傷神”。長期心緒不佳,胃口必然不好,體質必然虛弱。嚴重的憂鬱症,還可能引發輕生。
憂愁的心態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帶來這麼多的負麵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的困擾,讓生活充滿快樂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