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愛與恨:情感的一把鎖(3)(3 / 3)

然而,對常人來說,這是不易原諒的。這個舉動看起來幾乎有悖常理。我們的公平意識告訴我們,人們應該為他們所犯下的錯誤負責。但是,諒解能奇跡般地治愈創傷甚至使我們和好如初。

怎麼做呢?怎樣才能擺脫傷害呢?像個孩子似的鬆開手讓被捕的蝴蝶自由飛走嗎?我們願為你提供一個諒解道路上的路標。

(1)正視你的怨恨

我們中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怨恨某人,而把怨恨深藏起來,表麵上裝成無所謂的樣子,而實際上我們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把承認自己的怨恨並迫使自己做一次靈魂上的剖析稱為諒解。我們必須承認已發生的事情,勇敢地麵對他人說:“你冤枉我了。”

麗茲在加利福尼亞一所大學裏任助教,她是優秀的教師。她所在係的係主任許諾請求院長提拔她。可是係主任的報告中卻充滿了對她的表現的指責,於是院長告訴她應該再找一份工作了。

麗茲痛恨係主任背叛了她,但是她需要從他那裏得到推薦信。當他告訴她,他不能說服院長提拔她並表示遺憾時,麗茲裝作相信了他。但她不能保持這種表裏不一的樣子,一天,她用真相當麵責問係主任,他十分窘迫地加以否認,麗茲認識到他是一個可憐而又軟弱的人。

她感到自己獲得了需要原諒他的力量,於是就原諒了他,同時也就解除了自己對他的怨恨。

(2)使傷害人脫離傷害

我們一般對傷害自己的人的行為感到憤恨。《聖經》上描述,在古代善惡報應的戲劇中,上帝解除了人類肩上所負的罪孽包袱,把它拴在山羊身上,並將這“逃跑的山羊”送到了荒涼的土地上。原諒給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他們展現給我們一個嶄新的天地,暴露出他們的過錯,脫去了原來偽裝的外衣。

揭露罪孽的第一個好處是展現一個新天地。當我們透視了人們更深一層的思想意識時,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個可憐的易犯錯誤的人性,我們的感情就會發生變化。卡爾收養的女兒凱西,是一個天真爛漫、愛頭腦發熱的16歲少女。她的生母遺棄了她,她很氣憤,一直奇怪她自己為什麼不值得生母撫養。後來,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發現他們很年輕,十分貧窮,而且沒有結婚,隻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這時,凱西的一個女友懷孕了,後來又因為害怕把嬰兒打掉了。凱西幫助她的女友渡過了難關。漸漸地,她懂得了,在這種環境下,這麼做是對的。她開始理解自己生母當時的處境了——因為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隻得送給別人,否則就會餓死。凱西的同情心使她的憤怒心緒漸漸平息,她原諒了自己的生母,並開始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堅強有用的人的價值。

複仇從來就不能治愈創傷,相反,它會導致傷害者與被傷害者之間無休止的相互報複行為。

甘地說得好:如果我們都把“以眼還眼”式的公正作為生活準則,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將成為瞎子。神學家萊茵霍德·涅博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說:“我們最終必須與我們的敵人和解,否則,我們雙方都將在相互仇恨惡性循環中死去。”諒解解開了我們心中痛苦的死結,並為相互和解敞開了大門。

當我們諒解的時候,我們就實現了人類固有的非凡的創造行為,我們既治愈了創傷,又創造了一個擺脫過去痛苦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