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詩評
精神的回歸
——新鄉土詩價值追求速評
(一)精神回歸:文化尋根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湖南新鄉土詩派創始人陳惠芳的口頭禪,他的這個夢想,正在被現實的緊迫腳步所敲響,也印證了新鄉土詩追求精神回歸的價值趨勢,與中央重塑文化大國的現實夢想“步調一致”。文化尋根與精神回歸的人性本質追求再一次“不謀而合”。
所謂曆史的巧合,往往是追尋曆史淵源的人一種“不謀而合”。文化往哪裏深入,詩歌往哪裏發展,精神往哪裏延伸,這些命題,對於有誌向、有激情的年輕詩人們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夢想。
帶著這個夢想,1987年4月,在嶽麓山下,陳惠芳與江堤、彭國梁組建了“新鄉土詩派”。他們在城市裏作“精神的徘徊”,把故土和故鄉的清新、簡樸、人文關懷的思考,引入新鄉土詩創作理念。圍繞“兩棲人”、“回歸精神家園”的詩歌核心價值追求,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三駕馬車”引領了“新鄉土詩派”,引領了一個時代一群詩人的詩歌價值觀,在全國詩歌領地占據了一個高地。中國作協、湖南作協予以充分肯定,《詩刊》、《中國青年報》、《湖南文學》、《詩歌報》等30餘家報刊辟出專欄和專輯,推介“新鄉土詩派”。《湖南文學史》也寫入了“新鄉土詩派”。1998年,在“新鄉土詩派”組建10周年之際,湖南文藝出版社還出版了《新鄉土詩派作品選》。“新鄉土詩派”的影響達到了頂峰。
正如文化的發展是個崎嶇的過程一樣,詩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曲折。新鄉土詩的逐漸沉默,也“迎合”了現實的衝擊。“為詩歌獻身”的一大批優秀新鄉土詩人,經商的經商,離開的離開,迷離的迷離。無法避開物質喧囂、精神萎靡、信仰缺失的現實浪潮。當下的文化,從某種角度來詮釋就是“娛樂”,當下的精神,過分地注釋就是“迷惘”。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曆史現象,是社會曆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曆史告訴我們,中國的文化底蘊何其深厚,我們民族的精神何其豐韻。而今,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在這樣一個大的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重塑文化,重振精神,呼喊“精神回歸”多麼及時,且多麼重要。
文化尋根,其實就是精神回歸。精神回歸,簡而言之,就是回到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文化的發展,要注重精神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新鄉土詩追求精神回歸,主張探索、揭示人類的精神起源、人性的價值觀念。新鄉土詩創作的目的,也是通過作品,到自然、生活中去發現、尋找這樣的人性概念,從而喚醒人們的“良知”,引領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回到人類、人性、精神的本質,豐富人的內心,弘揚崇高的價值取向。
新鄉土詩從創始之初,到現今的複興,其核心價值觀正迎合了文化尋根這樣一個時代發展的主題。我們相信,新鄉土詩的複興,在文化複興的肩膀上,會高聲地歌唱。我們相信,新鄉土詩派倡導的“精神回歸”,會通過更多的詩人,更高質量的詩歌,喚醒更多在物質荒蕪的沙漠上行走的人回歸精神。
我們又一次帶著這樣一個夢想上路,我們再次唱響新鄉土詩歌的最強音。
(二)精神回歸:自然的回歸
新鄉土詩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精神回歸。而自然的回歸,又是這一價值追求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精神的回歸,目的所指,即是探究、反映和貼近自然的本質。它既有自然的屬性,更有哲學的價值。物質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變化著的。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生的物質世界。它也包含了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自然“本性就是自然萬物的動變淵源”(《形而上學》)。新鄉土詩要表現的、探索的、追求的,就是要達到這樣一個“人化自然”的境界,回歸到自然具有的運動源泉的事物本質。
現代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的發展,帶給人類很多負麵的、不和諧的產物,不僅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物質化”的人的精神,也深受影響。人的價值觀,被喧囂的“物質觀”所蒙蔽,呈現一切追求皆以“物質利益為上”的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人類和諧的“物化”現象。人的內心也變的異常“浮躁”,精神萎靡、信仰缺失。詩歌等文化領域的價值追求,也無不深受其害,無視自然、道德的商業化、名利化炒作等誤導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現象就是社會現象。呼喚精神回歸,回歸自然,顯得很合時宜。
現代新詩,很大一部分也存在脫離自然的現象。有的詩歌所表現的視角和方式,也背離詩歌“本體”,虛擬化、“無厘頭”、“下半身”、意象堆砌、無病呻吟的現象比比皆是,嚴重脫離了詩歌的本質、自然的本質。詩歌的本質,就是用語言反映自然萬物和人的自然感情,任何物象運用、表現手法和技巧,不能是無本之源,精神意識應該和自然規律有機結合。回歸自然,也成為新鄉土詩最為迫切的使命追求。
回歸自然,就是要追求“人化自然”。馬克思在文化哲學思想的最核心的價值取向時論述,作為人類本質的自由自覺的社會性類活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直接統一。新鄉土詩力求在表現主體上,以自然的物象為依托,以自然的感情為手段,極力表現人類在征服自然、運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統一地共存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