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就是要追求人對“道”的體認。道家強調“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思想,也吻合了新鄉土詩的價值追求,就是要通過和自然的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詩歌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窺探人的精神內核。在表現目的上,盡可能通過人對自然的感觸,即人的主觀意識,反映生命、生活的自然本質,揭示人類精神活動的內在規律。
回歸自然,就是要追求表現方式的自然。著力追求運用清新的語言、生動的物象,簡潔地反映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最原始、自然的本性。讓讀者通過詩歌,了解詩意的內涵,引起共鳴和思索,從而達到淨化心靈,豐富精神的目的。正如陳惠芳在他的詩歌《明亮的鳥》所寫的那樣,“踏著這方貧瘠,那方繁華/總會有泥土的氣味/從腳底升起,在體內川流不息”,用對土地的熱愛,揭示人的精神追求。
回歸自然,精神“回家”。我們用詩歌唱響時代的主旋律,引領精神回歸的大趨勢。
新鄉土詩在曆史的新起點上,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以自然的價值追求,去追逐透亮的“精神家園”。
(三)精神回歸:生命的回歸
人類精神的最大困惑,緣於對“生命”的理解,對人類自身的理解。新鄉土詩等詩歌和其他文學形式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擔負哲學一樣的重任,去努力揭示生命的本質,引發和探索對人類“從何而來,往何處去”,這樣一個科學命題。
精神困惑帶來的負麵影響,直接作用於文學和哲學範疇,反過來,文學和哲學的表現和思考,又深深地引領人的精神寄托和價值觀。詩歌的發展,必定離不開這樣一個古老而深刻的話題,也應當立足生命的本質,回歸生命的本質。
自古以來,人類對生命的定義,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但是,生命本質的研究已有個粗泛的認識。從哲學層麵來說,人的生命本質是指有意識的存在,具有感情,且偉大富有精神意義的,對人類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生命個體都具有共同的自主生存性質和生存意識,也具有特殊性。
新鄉土詩對生命本質的價值追求,則側重體現生命本質的價值觀,注重表現人,不僅要有信念、精神、意誌,更重要的是懷有對生命的敬意與感懷,認同生命,使它燦爛無比。人能認同生命更能用愛對待他人,這些極為重要的自愛表現,從而真實地反映人的精神動力和價值體現。
新鄉土詩所追求的精神回歸生命本質,就是想通過人類自身的生命體驗,通過詩人的詩歌實踐活動, 從對生命個性思考和表現中,發現、界定和抽取出生物和非生物兩個對立組成部分的共性抽象事物和經驗。用藝術的語言反映生命,又觸動人類對詩歌反映的情感和哲思的聯想,達到完善精神修養,和形成成熟的精神追求的目的。
詩歌的主體是人,詩歌的主要手段是語言。但是,如果離開人的生命本質,離開人性,那麼詩歌所體現的價值,就會背離人類的自身發展的主旋律。或者,詩歌隻反映詩人個性的生命,無視共性生命的本質規律,這樣的詩歌,也是“自我呻吟”,不會被大眾所認同,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新鄉土詩創始人陳惠芳的代表作《一兜白菜在刀鋒上說》,“與光潔的菜刀融為一體/菜刀就像我自己的手/最後試一試體溫/在離開泥土與農夫的時候/我唯一的機會/就是順著刀鋒的一道寒光/回家去”,就是通過對生物的思考,思索人的生命,及其人的生命本質,如精神、信念的思索,通過對生命的呼喚,喚醒人的精神的沉淪。
回歸生命,我們用精神“回家”,我們用良知呐喊生命的意義,我們用詩歌唱響人生的主旋律。
(四)精神回歸:家園的回歸
新鄉土詩價值追求中,還有個最基本的精神特征,回歸家園。
家園情節,或是故鄉情節,是一種最基本的人性內容,根源於童年時代對一生的影響,與愛國精神具有相同的心理根源。由此引申的哲學和文學意義,非常廣泛和深遠。這正是新鄉土詩重點強調、開拓的巨大空間,以及豐富紮實的創作土壤。
精神的回歸,無法回避家園的回歸。回歸家園,就是回歸人性。人性,是指人與生俱來的的本質屬性,包括了人的行為、情感、精神、形體、認知、目的、曆史和未來八個層麵的含義。其中,精神是核心,情感是動力、是紐帶,起著對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決定性作用。詩歌觸角深入到人性中,必然要對人的情感來源、驅動和心理作深刻的探討。人性區別於動物屬性,人是社會的人,是情感的人。親人、愛人組成的家、家園,以及生存過程具有影響的家園情節、故鄉情節,無疑是人精神的起源和歸宿,是精神最重要的支點。
從古自今,家園情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激發了多少人強烈的愛國、愛民族的慷然大義,延續了多少人尊老愛幼、人文關懷的優秀傳統品德,提供了多少人背井離鄉追求真理、實現人生價值的強大精神動力,撐起了多少人思念故鄉、親人和故土的充實精神支柱。完美的人格需要“修身、齊家”來成就。家鄉人,知根知底,隻有真誠才能麵對。歸故鄉,成為所有中國人最高的人格滿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一直廣為傳唱。中國曆史留下了深厚曆史底蘊和豐富的傳統文化,以及優良的道德價值觀,為我們詩歌的創作,通過詩歌表現和揭示人性的本質,反映人類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廣闊的素材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