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聖人一言,至理備焉。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對於天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掉以輕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應當采取慎重的態度。慎重,就是所謂的“敬”。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來約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時候,以“敬”心去應付一切。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終如一,謹慎小心,堅持謹慎持重、從長計議的做事原則,並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就不會有什麼過失、錯誤發生。
所以說,一個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會處在一種厚重、澄清的狀態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能夠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正直的含義。《禮記》一開篇就以“毋不敬”開頭,聖人的這一句話,備極至理。
家訓史話
張良幼時在下邳縣橋上散布遊玩,有一個老翁,穿著麻布衣服,走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麵,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來!”張良很驚愕,他見老翁年老,強行忍住不滿,下去拾起了鞋子。老翁又說:“給我穿上!”張良見已經替他取回了鞋子,好事做到底,便跪下替老翁穿上。老翁伸著腳等張良給他將鞋穿上後,大笑著走了。張良非常驚奇,目送老翁很遠。老翁沒過多久又走回來,說:“小子可以教誨。五天後黎明,與我在此相會。”張良覺得莫名其妙,但還是答應了。五天後,黎明時分張良就到了相約之處。可老翁已經等在那裏,他大怒說:“和老人約定會麵,卻比我後到,為什麼呢?”又說:“五天後早來。”說罷轉身離去
五天後雞剛一啼鳴,天還未亮張良便趕到相約的地點。老翁又先到了,他大怒說:“又比我晚來,為什麼?五天後要早來!”
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等在相約的地點。過了一會,老翁姍姍而來,高興的說:“就應該像這樣。”他拿出一本書,說:“讀這本書就能作皇帝的老師,十年後你將會發達,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然後離去,再也沒有出現。
天明以後張良看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古訓今鑒
“既敬既戒,惠此南國”,這是《詩經》上的話(見《詩經·大雅·常武》)。鄭玄箋曰:“敬之言警也,警戒六軍之眾。”康熙發揮了經書上“敬”的含義,指出對天下之事,哪怕是“至微至易”者,都應當慎重持敬,不能掉以輕心。這與他一貫所提倡的“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思想是一致的。其次,“敬”也是修身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恭慎地對待人與事,就能夠使內心變得正直;能夠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處理好紛紜複雜的人際關係,做起事來才顯得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