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常說“社稷”,稷是糧食,社稷就是土地和糧食。可見,“江山社稷”就是古代國家之主要內涵,故以鼎為標誌。
“圭”字是土地上立著刻有刻度表木的象形字,是最初測量時間的方法。按照太陽升起到哪個刻度,以此判斷時間。因是以刻度作時間標誌,時間也稱“時刻”。以現在鍾表的精確計時看來,土圭測影隻是個概略時間。農村表達時間,常說“太陽都一竿子高了”,就是幾千年流傳至今土圭測影方法的口碑遺存。
周朝以八尺為一丈,達到或超過八尺高的民夫即為“丈夫”,以此為征兵入伍的標準。再看“夫”字,“大”是一個人伸手叉腿的字形,上邊再加一橫,就是“夫”,表示身高達到或超過了八尺的標準,極為形象。
按照人高八尺的標準立表木,顯然是神農時代以前,以太陽照射人影判斷時間的曆史遺存。
按照圭表日影隨時間變化在地麵移動的位置劃出“刻”度,用來掌握的就是“時刻”。“時”字是“日”走每“寸”的間隔,繁體是“時”,還是相同的意義。“日中為市”即正午日影居正中時開始市場貿易。這種測量時刻的方法,後來演變為“日晷”,現在北京故宮等地還有實物矗立,是後來取代了土圭測影采取的新方法新器材。現代的鍾“表”則更精確。但土圭測影是最古老的測影標誌,後世不能忘懷,國家建築還以此作為中華民族圖騰式標誌物,即為天安門前的華表,意為中華民族早期顯示時間之“表”。因“表”能掌握上天的信息,是通天之物,華表上部有雲板,表示比雲還高直通天際。“表”字現在仍在使用,鍾“表”仍然是計量時間的工具。“表示”一詞的原始本意,就是以“表木”“顯示”時間信息。
“日晷”這種時刻指示法一直沿用到近代,“午時三刻斬首”便是“日中”的時刻。由於這時日影也正好指向正北,因此土圭測影法也能指示方向。另外一年之中正午影子長短不同,根據不同影長還能指示二十四節氣,至今河南登封縣郜城鎮周公測影台還遺留著周朝的測影設施,包括宋代改進的“量天尺”與精密測影器材。
“日中為市”證明了土圭測影是炎帝神農時代已經使用的時間計量方法,《周易》記載炎帝神農時代的市場貿易時,明確記載了這種方法。炎帝神農時代由於農業發展,人民的生活資料開始有了剩餘,隻有不同的生產資料與剩餘生活資料之間才可能出現交換即貿易。農業生產與貿易都對時間的準確把握有了社會需求,隻有社會需求才是推動技術創造和應用的動力。因此,土圭測影法隻能曆史地、不可替代地發展應用於對時間、節令迫切需求的農耕初始之炎帝神農時代。
因所有本氏族占據的土地都以土圭測影,“圭”就有了土地的內涵。後世的國家管理者,上至帝王,下至大臣,都以執圭作為管理一方土地的標誌。“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圭,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從重土”。
上自曆代王朝統治者,下至鄉村百姓都謹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未有敢忘記始創農耕,發明五穀的炎帝神農氏者。《漢書》記載“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一仞為八尺。“神農之教”說明,即使有八丈高的石砌城牆,如金城湯池般不易攻破的城池,擁有甲兵百萬,沒有糧食也無法守衛。炎帝神農氏正是解決了糧食問題。相比後世豪傑,有的隻是智慧用在了特定的地方,有的殺人較多都封了神,炎帝神農氏讓所有的人民都有飯吃,又如何不該是一位最高之“神”呢?
炎帝神農氏是創製五穀種植的農耕之“神”,祭祀炎帝神農氏自然以奉獻五穀為主,陵廟所在地又定期以糧食等交換貿易為主,這與中國其它各類神廟不同,是炎帝神農氏陵廟的重要特點,炎帝神農氏陵廟因此逐漸演變為“五穀廟”。
但是,原來的炎帝神農陵廟突然改為“五穀廟”,可能嗎?如此改換名稱,難道是改祭五穀,不再祭祀炎帝神農氏之神了嗎?而正殿裏至今祭祀的依舊是炎帝神農氏,這與“五穀廟”之名稱如何統一呢?
這時米東明提起1994年最初采訪看廟老人的老伴時,說過村民還傳有“五穀神廟”之名稱。隻有這個名稱,才最終使“炎帝神農廟”與“五穀廟”之間取得了統一。炎帝神農氏創造了五穀種植,他是當之無愧的五穀之神,廟名隻應該唯一地稱作“五穀神廟”。
五穀廟農貿市場的繁榮,必須依托豐富的鄉村貨源。
清代晉商縱橫天下,眾多商號的總部。遍布祁縣、太穀、平遙,但主要貨源卻在廣大鄉村,貿易最初首先以農產五穀為主,因此這裏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四月初八這個階段,春季播種的莊稼還是青苗,冬小麥也尚未成熟變黃,正是“青”“黃”不接,五穀價格當然就最高,商業利益也就最高。何為“利”?便是“刀”割“禾”,使用刀具非常利索;同時,割取之禾就是“利益”。這是農耕民族之基本利益,商業使農產品價值得以實現。這就是《周易》記載的“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那個時代之貿易,反映了炎帝時代農業發展,有了剩餘和交換。剩餘和交換說明人類出現了溫飽的初步解決。產品交換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炎帝神農廟會的意義所在,這就是農耕民族的曆史發展規律。
尊崇炎帝神農氏的意義在這裏得以延伸,突出了發明農業、創製五穀耕作的價值,炎帝神農氏逐漸凸顯其“五穀之神”的地位,炎帝廟會也由五穀神祭祀為主,逐漸演變為兼有五穀雜糧展示與貿易,因此才有陵廟逐漸演變為“五穀神廟”,此中有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內涵。
因當時每年一度四月初八,炎帝神農祭祀按期舉辦,勢必規模宏大,人來車往,極為熱鬧。除了商人的五穀貿易,當地人也會緊握商機提供飲食車馬住宿娛樂等一應服務。久之,為廟會提供服務的農民逐漸在此建房定居,漸成固定的服務群體即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即逐漸形成的莊裏村村民。記載於《路史·炎帝》的“列廛於國,日中為市”,“廛”字是按照一定的規矩建築房屋,即圍繞市場建房之意。這是描寫古代貿易市場與民居的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因此,是炎帝廟會川流不息的人流,將莊裏村最初的居民帶進陵廟區域。連續多日的集市貿易,使他們最初在陵廟區域短期暫居,而最終長期定居,其推動力則源於利用廟會的機會獲取的利益。
米東明告知,正殿前麵偏東南是原來的鍾樓,鍾聲一響,聲震八方,遠近村民都來聚會,共商大事。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炎帝廟會都在這裏舉行,日正午應該是祭祀大典舉行的時刻,周邊自然形成貿易高潮。民謠“走蘇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裏當社首”,繁榮景象猶在眼前。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商品交換與貿易,見於古代文獻的大量記載,其源頭最初都應該始於始創農耕的炎帝神農氏。
《綱鑒合編》記載:“神農姓薑,以火德王,炎帝……又置升鬥秤尺,日中為市,教民貿易,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幼學瓊林》記載“興貿易,製耒耜,皆由炎帝”,這是對中國原始市場貿易概括的記錄。“耒耜”則是炎帝神農時代的主要農具,可以作為農產品貿易的主要交換商品。
《尚書》載:“範洪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
炎帝神農時代的農業市場已經初步繁榮,開始出現一定的規律。
進入“日中為市”的商品首先一定是農產品糧食、蔬菜等。《爾雅》記載“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饑”與“饉”的定義是很明確的。若一種糧食無收成,市場糧食總量就短缺,糧食的市價將上漲十倍。若兩種糧食無收成,市場糧食總量就更少,糧價就上漲二十倍。則要割取蔬菜補充糧食。沒有口糧的,用公有倉儲的陳糧供給他們。沒有種子的,就借給他們新糧作種子,因此不會有贏利十倍的商人,也不可能有放高利貸的現象出現。神農時代的做法,反映了原始公社為了氏族生存,應對市場規律采取的平抑物價、保障人民生存的有效措施。這就是《揆度》中管仲所說“神農之數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沽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沽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故無什倍之賈,無倍稱之民”。
注意,這裏記載的都是“穀”而非“稻”,穀是北方農作物品種。如果記載南方事,則應為稻。因此,關於炎帝神農氏平抑市場糧食物價的記載,隻可能發生在中原黃河流域地區。
原始社會開始的貿易應該是以物易物,貨幣是用來作為等價物交換的特殊商品,是已經符號化的等價物。筆者在友人處親眼見到三個“鏟”形幣,其一插入木柄就是可以使用的工具。其二形狀基本相同,卻已經不能受力,插入木柄使用就會折斷,是已經開始符號化的貨幣。其三已經完全是符號化的貨幣,即將失去“鏟”的形狀。如果再排列其四,就應該是耒耜形狀如戰國時代趙國的布幣了。神農時代是否已經產生貨幣,需要深入考證,但在已經出現商品交換的集市貿易,出現貨幣是早晚的事、必然的事。僅炎帝神農時代的市場貿易就有幾百年,產生一種公認的通用等價物是必然的。通用等價物最有可能的首先還應該是糧食與工具,糧食是最先掌握農耕的部落產品,工具是服務於農耕的手工製品成為交換品。戰國時期山西的趙國使用布幣,就相似於耒耜類工具。
《路史》記載,(神農)“範金排貨,以濟國用”,注釋為:《班誌》雲:食貨興於神農之世。而《易》明言,神農聚天下之貨,貨幣之來久矣。故杜佑謂:神農列廛於國,以聚貨幣,日中為市,以變有無。寓考前譜異布中……又一種,長二寸四分,上廣寸五分,下寸七分,首廣六分,足間八分,重八銖,有郭麵七字縱橫,神農幣也。又不知年代品,有一大錢,圓徑寸五分,重七銖,好(注:玉璧或圓形鑄幣中間的孔為“好”,實體部分為“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圓無輪郭(筆者注:此“郭”字今為“廓”),狀如半兩,無輪郭,銅色純赤,左有旴字,鉤畫甚精,神字也。根據《路史》的這個記載,南宋時代已經發現被認為是神農幣的收藏品,人類產生了農業,才會有產品的剩餘;才會有產品交換和集市貿易。青銅貨幣的諸多種類我們已經司空見慣,而神農、蚩尤時代已經能夠“造立兵仗刀戟大弩”,說明當時的金屬冶煉技術已經進入實用階段,金屬器物就可能開始走向市場,金屬貨幣的出現亦有可能。
貝幣的出現與使用,應該是在金屬貨幣出現之前,而且肯定與造字時代同步,這不僅在包含“貝”的漢字“貧貨貪貴、貫責資貭、費賞賈賃、貸貿負責、賀賢質贅、贄讚貢貯、貳貶賄賂、賊贓賤賬、賑賭贖財、販敗貼貯、購贈賦賑”等之中得以充分體現,筆者親見的個人貝幣收藏也是極為生動感人,充分保留著古代貿易的豐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