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高廟遺址之謎(2 / 3)

天無外力降臨,天地間無由推動,答案隻能到地下尋找了。

當我們說中國大地的江河水曾經向西流淌的時候,大概很少有人會相信。但是,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地球演化到新生代(我們目前仍處於這個時代),從南極洲分裂出來的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撞擊,處於海底的喜馬拉雅地區被印度板塊擠得露出海麵,並一天天升起。我國西南地區被火焰和融岩襲擊,生命大都蕩然無存。遠離撞擊地點的人驚恐地發現,本來由東向西流淌的江河漸漸積存、泛濫,逐漸轉而向東流淌。這就是《淮南子·覽冥訓》描寫的“女媧補天”時代“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隨著“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造化,華夏民族的先民在大水與高山之間尋找生存的空間。人類的祖先不知經過幾多磨難,才最終選擇在高山之巔生息、繁衍,並始終在與洪水作殊死的搏鬥。江河最終向東而去。

青藏高原不斷崛起,東亞大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天柱折,地維絕”正是大地東傾,天壓西隅的形象描繪。西周士大夫不滿政治黑暗時,所描繪的天地災變便是“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穀,深穀為陵”,那種描寫的根源還在於耿耿銘刻於先民心頭莫名其妙的板塊撞擊帶來的震動。

《山海經·南山經》記載了一座招搖山,緊挨著“西海”,有一條河流叫麗,向西流入西海。翻開地圖冊,現在中國向西流的河流隻有一條,那就是流向青海湖的倒淌河。檢索西山經,“西流”卻出現了十餘次,中山經的“西流”出現了五次,即有數十條河流是向西流的!北山經中的王屋山,水向西北流入泰澤。而《山海經》記載向西北流的河流也同樣很多。

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遙遠了,5000萬年前的長江正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山海經》這部奇書居然有與現代科學研究完全相同的不可思議的記載。

在中國西部的青海民和縣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姿勢異常的人骨、布滿裂縫和褶皺的房址,都證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後的痕跡。它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後在黃河上遊出現的災變事件,並為古史洪水傳說找到了實證。專家指出,“這項發現為多學科交叉研究及深層次的環境考古研究提出了嶄新的課題”。

再看湖北神農架地區千古流傳的《黑暗傳》,對遠古時代世界的描述:“天翻地覆未生成,猶如雞蛋一個形,昏昏暗暗不得明……洪水滔天船被翻,淹死神仙無計算……一日玩耍到昆侖,又見洪水撲山頂……洪水過後神仙少,許多神仙化沙塵……為何天塌與地陷?為何洪水三番成……”這與我們所知盤古開天辟地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混沌初開如雞卵,而後輕者上浮為天,濁者下沉為地等等,不是一模一樣嗎?這或許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我們的先人因沒有現代科學進化而隻有唯心世界觀,他們不能忘懷並代代相傳的,是來自遠古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之天地災變的永久信息。

我們今日仍然處於這種印度板塊擠壓變化之中,擠壓變化的每一個階段,要麼柔性地質區域阻尼能量,要麼剛性地質區域積聚張力,直至突然爆發地震。這不僅是理論,也是被無數實踐觀察證實了的事實。或許人們難以相信這些地質變化會被人們耳聞目睹,但我們采訪到的一組資料,一定會使人們對地質變化的認識有重大幫助。

長治市武鄉縣故城鄉石勒兵寨暗道所在的故城鄉北原山,古稱鞞山,亦稱鼙山。“鼙”字上邊是“鼓”,下邊是“卑”即小的意思,意為軍中的小鼓,與“鞞”左“革”右“卑”即小的皮革器具字意相通。此兩個山名取字,說明此山一定時有聲響。《晉書》記載石勒皇帝少年時在北原山東麵山下故裏“每聞鼓鐸之音,歸以告其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詳也”。果然有文獻證明,不過是否為一種附會呢?會不會是為帝王虛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