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古》說:“入月一日二日三日,月色赤黃者,其月少雨;月色青者,其月多雨。”是根據月色與雨水的關係來判斷。
《天文要集》中根據北鬥來占雨:“北鬥之旁有氣,往往而黑狀,似禽獸,大如皮席,不出三日必雨……北鬥者,不欲雲覆之,黑雲覆之,大雨。”
至於雷電霜雪霧霾雹露虹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和判斷方法,更是不勝枚舉。
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發現了北鬥七星與四季的關係:“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運於上,事立於下,鬥柄指一方,四塞俱成。”現在看來,北鬥星的變化確實與四季直接對應,這是由地球公轉的運動造成。所以古人講北鬥七星“運乎天中,而臨製四方,以建四時”,非常準確,為人們季節判斷提供了依據。
“參”星與“商”星在天空中遙遙相對,一個升起,另一個就會落下地平線。“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杜甫)。夏族對“參”的認識有更深的原因,每當參於黃昏後落向地平快看不見的時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際。“參去寒冬盡,農家備耕忙”成為夏族觀象授時的重要依據。參與大火都是古代婦孺皆知的星象,和“七月流火”類似,《詩經》用參入詩便有佳作,《唐風·綢繆》中:“綢繆束薪,三星在天……綢繆束芻,三星在隅……綢繆束楚,三星在戶。”“在天”、“在隅”、“在戶”是在屋子裏透過窗戶看到參由東而南到西的景象,反映了這個婦女隨三星位置變化而思緒萬千的心理。
定與畢,《詩經》“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定”是古代一種鋤頭,詩中“指象鋤頭的四顆星,它們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組成一個長方形。現在11月份晚上8、9點鍾,星空中出現的那個十分顯眼的飛馬星座四邊形就是定星。公元前11世紀,每當農事基本結束的時候,黃昏後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營造房屋的大好時光。人們不僅觀星以掌握時機,還要用日影來決定子午線以定方向,以便坐北朝南。
《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後來便有後羿射九日的傳說。它的天文根據。在眾多的星宿中,隻有極特殊的日暈或極明亮的超新星,能在白天與太陽爭輝。《宋會要》便有公元1054年出現超新星的記載:“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可見在白天,他看上去還能像金星那樣光輝奪目。超新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光度增加幾千萬倍甚至幾億倍,不過為時不長,不久就會漸漸變暗,好似消失一般。我國記載最早的一次新星,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期,出土的甲骨文有“七日己巳夕——新大星並火”說明新星在大火附近。羿射九日,很可能是從公元前24世紀左右出現過特殊的日暈或極其明亮的超新星而萌發出來的想象。白晝可見的超新星出現於大旱之年,莊稼無收,草木幹枯,深重的災難可能使人有射日之舉,光輝奪目的超新星數日後就會暗淡下去,人們不得其解,於是產生羿射九日。
圭表係統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於禺穀”。說明誇父族在民族大遷徙時,始終在用土圭測影的方法確定方向。我國古代將垂直與地麵的立杆叫表,測日影長的尺子叫圭。圭表誕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周代有使用圭表的規範。《周禮》說,“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說明八尺之表以用於陽城觀測,夏至正午影長一尺五寸,陽城即今河南省登封縣,至今尚有周公測影台。誇父追日影,說明已了解日影長是隨地理緯度而變化的。追日影說明誇父族遷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
此外對太陽黑子,彗星出沒,五星運行等天象不僅有連續不斷的記錄,而且描述也極為準確,為當今國內外學術界認同,是研究古代天象的寶貴資料。
為了記錄和掌握這些變化,部族首領常帶領先民就在其居住的、陽光不受遮擋的最高處,辟出空地,樹立八尺表木,來觀測和記錄每天的日升日落。這圭表或表木,又被稱為建木或建表。聞一多先生說:“直立如建表。”《神話考古》指出:建木之稱建表,應即今日的華表。
華表是極其古老有深遠影響的裝飾物。華表即花柱,是用於觀測太陽影子的圭表,確定太陽方位的表木,又稱交午木。所謂交午,指正午太陽上中天時的晷影是正南北;過此瞬間,太陽西移,晷影轉向立柱的東側,古人稱“反景”(“景”即“影”),即相對太陽,影子在圭表的相反方向,說明遠古先民確曾立杆測影。
自從建木測日影,象形字“木”、“日”與若幹形光芒合一為“華”字,因此這個圭表又稱為“華表”。《說文解字》記載“曄,日光也”,太陽的光芒稱華,這是華表得名的根本原因。所謂華族,就是崇拜太陽和光明的民族。又因“夏日無影”,立華表地點就視為地中,又稱“中華”。而曄之華,就是華夏民族的由來(《神話考古》)。因此,觀察和測量太陽運行的圭表即華表,它源於上古時代的圖騰,是我們祖先判定東西南北中五方、判定時刻、獲取上天信息的靈物。現在北京天安門兩側各有一對華表,是明代遺物,用漢白玉精雕製作,柱體浮雕盤龍,又名盤龍柱。近柱頭處鑲雲板,雲朵有翻轉之意,如風卷雲湧,以示柱頭頂到天上。柱頂上雕蹲龍一軀,名望天犼,意為對天咆號,形象化地表示了華表就是通天的神柱,象征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
在高山上立表木或稱圭表,標誌著上古氏族居住地及占領土地,以及上古政權轉移,而其根本標誌是祀與戎(祭祀與軍事);曆法和形、音、義兼具的文字的發明與普遍使用,是上古文明的根本標誌。不明此,妄言中國上古文明(王大有語)。
處於原始采集狩獵經濟時代,能夠產生的是動植物崇拜;處於定居農牧經濟時代,能夠產生的是氏族祖先崇拜;處於城邦分工經濟時代,則能夠產生太陽神首領崇拜。而太陽神的重要職責之一,恰是對太陽、對天象、對宇宙的觀測與預測。
炎帝神農氏被推崇為太陽神,羊頭山巔必然地成為炎帝神農氏族的祭祀台、天文台、表木曆法台。掌握這三大權力的,隻能是執鉞的神農氏族首領炎帝。
鉞是石製的斧,叫石鉞,是遠古部族社會的權力的象征,政權移交的標誌。炎帝神農氏初期的石鉞,是斧形狀,綁縛於木柱,成為首領執掌觀天頒令權力的象征,用於作戰則演變為軍事統帥的象征;而權力象征則由石琮所取代。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的玉石並用的時代,玉琮、玉鉞,代替了石琮、石鉞,還增加了財富的象征即玉璧。近年來,高平羊頭山一帶出土的新石器遺存中,便有石鉞,能夠說明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部族的權利中心,並非憑空想像。
古籍記載商周以後所崇尚的“分圭錫社”,(“錫”在此為“賜”之意,去掉分類後的偏旁就是同一個字)就是賜予玉圭分封土地,封疆大吏上朝要拿圭板,都是曆史的遺製。如周成王戲言“剪桐封弟”,就是用桐樹的葉子剪成玉圭的形狀封其弟“叔虞”,結果史佚記錄在冊,“君無戲言”,將叔虞封到山西的唐國做了國君,即為唐叔虞,是晉國第一任諸侯。現在太原的晉祠就是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廟,與故宮、曲阜孔廟並列三大古典園林。
至於圭表“夏日無影”,處於北回歸線以北的中原地區,夏至這天投影最短。我們可以看河南登封縣郜城鎮周公測影台,所立的石表到埋石表的石質基礎之邊沿,這個半徑為周尺一尺五寸,與“夏至”日正午影子等長,影子與基礎重疊,人們在地上就看不到影子,即為日中無影。河南人因此認為本地為“地中”,說話常問“中不中”,常答“中”、或“不中”。由日影偏西到偏東,中午為正中,華夏民族故稱“中國”。
為了掌握每天的時間,以決定每天做事的日程。先民們在表木上刻下每天太陽運行的高度。這就是“時刻”的最初本義。
先民用華表測日影的方法,是按太陽東升西落各時間段,在表木不同位置刻下對應太陽所處位置的刻線。第一刻為剛出地平線之日,繪出圖形為“旦”,日中一點為俊烏即太陽鳥(當代天文觀測為黑子);第二刻為“旭”(八九點鍾的太陽),人見日出升至“九天”之間(如“疑是銀河落九天”);再刻為“東”,日在木中間;再刻“昃”,人仰望,日已越過最高的懸崖;正午為“杲”,日在表木頂上;太陽最明亮為“昊”(高大之人為“大”,最高者之上為“天”,天頂之日為“昊”)。下午刻線依次為“昃”,“西”(鳥歸巢時),“昏”(氏即氐,日落至最低處),“杳”(日低於木,已不見日,杳無信息)。
作為標準,表木的高度取八尺。至今河南登封縣周公測影台內周朝和宋朝測影設施中的圭表高度,均不超過兩米。現代認為此高度應為古尺一丈,稱這一高度的人為“丈夫”。“夫”為一定高度線之上的高“大”之人,故加一橫為“夫”。周朝征兵不以年齡為標準,而以高度達某一標誌線以上為“夫”,按律應征。
這種契刻計時於表木的方法,應該起源於炎帝神農氏之前的伏羲氏時代。這種表木上刻線表示的時間為“刻”,延續至今仍然稱時間為“時刻”,如“列車時刻”、“刻不容緩”等。所刻之表木與刻度象形字為“圭”,即“圭”字的字形如表木上分別刻著上午與下午的時間刻度。
《周禮·地官》講土圭之法,“土”字借為“度”,即“度量”晷影之長度。而“土”的古字字形為“丄”,後加中間那一點為指事,即特指“是這裏”。在甲骨文中用為“社”,還保留遠古以“社柱”立圭表測影的原意。後來這種表木稱“土圭”又稱“圭表”、“華表”,華表又稱為“髀”。“髀”字是小腿骨,古代曾用來作為尺度標準,如古典算術著作《周髀算經》。學者路思賢雲:“髀者,表也,即立杆柱,使用時稱圭表。圭是太陽通過立杆在地麵上的投影,即晷影”,說明後來又以表木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劃分時刻。
立圭表,隻有與地麵保持絕對垂直,才能準確觀察日影,測定時間。古人是怎樣來校正木杆的垂直度呢?古代運用設置垂直線的方法,來校正立杆的垂直度。古籍《考工紀·匠人建國》中記載:“匠人建國,水地以縣(懸),置以縣(視)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夏小正》記載,立杆測影要平整地麵,周圍用一水槽控製水平,然後豎立杆,即“槷”,也稱“臬”。圍繞立杆在地麵上畫圓周,取得日出之景在周圍上的焦點,又取得日入之景在圓周上的焦點,連接兩點便是正東西方向;取東西連線的中點,置立杆畫垂直線,便是正南北;中午晷影最短的時間,在正南北的線上,夜間觀察北極星,連線的投影也是在此正南北線上。這種控製垂直測影的方法稱“巧倕”。為控製測影的準確,必須掌握立杆的垂直,方法是在立杆上懸掛垂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