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信仰是生命的崇高亮色(2)(1 / 3)

在路遙看來,作家的勞動絕不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是為了給曆史一個交待。人不應該為了微小的收獲而沾沾自喜。他說:“最渺小的作家常關注著成績和榮耀,最偉大的作家常沉浸於創造和勞動。勞動本身就是人生的目標。人類史和文學史表明,偉大勞動和創造精神即使產生一些生活和藝術的斷章殘句,也是至為寶貴的。”

路遙曾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本自己感到規模最大的書,或者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40歲之前。”

路遙把這看作是命運的一種暗示,也是他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當時,有許多人認為《人生》已是路遙事業的頂點,是無法越過的一個高度。但路遙心裏卻決不承認這一點,他在激烈地思考著。

一個大膽的想法逐漸形成了,並成為他未來2000多個日日夜夜奮發追求的無上目標,他平靜卻是堅定地說:“我決定要寫一部規模很大的書。”

決心是好下的,但要使這一決心始終如一,並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卻是非常困難的。

路遙的創作很苦,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嚴酷工作,使精神過度緊張,營養嚴重失調,他被疲憊糾纏著。然而,這些在路遙的眼裏卻算不了什麼,因為他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在支撐著他,這一信念不停地激勵著他,“完成它!別停下!”

然而信念也是需要不斷被強化的,它要與挫折和困難進行不斷的鬥爭。每到入睡前,路遙總是兩眼金星飛濺,雙腿痙攣得挪不開腳步,有一種生命即將終止的感覺。想一想前麵那個遙遠得看不見頭的目標,路遙感到心情十分沮喪。於是,他便找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通信錄,每天翻幾頁,從偉人那裏獲得勇氣和尋找答案。他說:“想想偉大的前輩們所遇到的更加巨大的困難和精神危機,那麼,就不必畏懼,就心平氣和地入睡。”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了,從總的方麵看,它是被冷落的。但路遙的內心卻很平靜,他沒有泄氣,相反,對待工作更加嚴肅而苛求了。

路遙不時地回憶起青少年時期艱辛而卑微的生活。他對自己說:“眼下卻能充滿責任感與使命感,從事一種與千百萬人都有關係的工作,這是多麼值得慶幸。因此,必須緊張地抓住生命黃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要格外珍視自己的工作和勞動。你一無所有走到今天,為了生活慷慨的饋贈,即使在努力中隨時倒下也義無反顧。”

當寫完第二部作品時,路遙的身體終於垮了,隻能躺在椅中喘息。路遙仿佛已看到了自己要達到的目的地,他是多麼的不甘心!後來,路遙回憶當時的心態時說:“出於使命感,也是出於本能,在內心升騰起一種與之抗爭的渴望。一生中,我曾有過多少危機,從未想到要束手就擒,為什麼現在坐在這把破椅子裏毫無反抗就準備繳械投降?”

路遙回到了家鄉,在一位老中醫的幫助下,身體開始複元。醫生囑咐他,起碼要休息上一年。然而,路遙想到的卻是他的使命,他認為,停寫一年對於《平凡的世界》這部長卷作品在氣質上是一種致命的割裂。他這樣“教導”自己:

“是的,身體確實不好,但隻要能工作,就不應顧及這一點。說穿了,這是在死亡與完成這部作品之間到底選擇什麼的問題——這才是實質所在。”

路遙知道自己在拿生命冒險,然而為了他的作品的早日問世,他已顧不了那麼多了。他的結論是,“必須接著幹。”於是,他又開始動手寫第三部稿子。

又是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奮戰,《平凡的世界》終於完成了。它立刻在全國造成了轟動,並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因為過度的勞累,4年後,路遙猝然離世。

路遙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心中的那個目標,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願意去死。連死都不怕的人,什麼樣的困難能使他動搖、使他害怕呢!

是的,如果一個人為了信仰連死都不怕,他必然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他。

6擁有信仰是一種幸福

信仰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崇高與偉大,世界是如此的豐富與多彩。世界上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信仰,在生命的旅程中讓思想的駝隊去到達心中向往的綠洲。羅家倫說:“最純潔的信仰是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個人禍福觀念的。生前的利害不足縈其心,生死的賞罰也不在其念。”正因為我們有了精神的信仰,才有一種自己也說不清楚的那種幸福的感覺,如果一個人連幸福感都沒有,那他又怎能帶著輕鬆的心境去獲得成功呢?我們的豐裕充實,並不僅僅在於物質擁有,同樣也在於精神的享受。

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的創始人肯·奧爾森是個講求實際的工程師。他保持了美國南方人的特點,相信產品質量至關重要。他一直在計算機行業保持著領先地位。在所有計算機都體積龐大的時代,DEC匠心獨具地創造出一種體積小(就那時而言)但堅固耐用的計算機。奧爾森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基督教精神。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參加由雷瑟恩公司總經理湯普森·菲利普斯組織的星期二早餐會。他們經常圍繞“將基督教原則運用於商業”這一話題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