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如果我們從此時此地開始真誠對他人付出,那就是天堂之境了。任何一項有用的工作都是促進人類福利的一部分。即使是最卑賤的工作,也超越了僅為謀生之目的,而是服務於一種精神或社會的需求。
我們從未讓自己被那種超自然的天堂想法所困惑,但我們確有一種連綿不斷的且無限上升的幸福感。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正如塵世的生活一樣真切而充滿著變化和奇跡。但上帝賜予人眼睛和耳朵,讓他能更真切地感知塵世間隱藏在肉體下的人之善和創造性的思想。
我們吸取著一種又一種的宇宙元素,創造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從支離破碎的外在環境之中營造起一座明亮的心宇。
這種思想使我們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一個人無論他是否耳聰目明,隻要他的心中沒有一個永不凋落的太陽照耀他就不可能幸福。而上帝就是這樣一個太陽。隻要你堅誠地信仰他,他總會以某種方式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用他聖潔的光輝將你灰暗的日子照亮。
10堅定的信仰可戰勝屈辱和不幸
有人為了事業的成功,願意去死;而有人卻為了同樣的理由,堅定地活下去。其實,這兩類態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他們都有一個至死不渝的信仰和信念,他們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完成某種使命,達到自己的目標。
著名作家柳青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了完成《創業史》的寫作,忍辱負重,病中偷生,度過了他在“文革”中的艱難歲月。
《創業史》第一部發表以後,在中國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許多外國作家都對《創業史》的寫作推崇備至。
然而,正當柳青準備完成《創業史》第二部的寫作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柳青被作為“走資派”、“黑作家”揪了出來,遊街、批鬥、挨打,有時一天被拉出去“示眾”十來次。當時的柳青已是一位老人,並患有肺氣腫和哮喘病,然而卻被殘暴的造反派強迫著坐“噴氣式”。一場批鬥會下來,柳青連走路、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
柳青在鄉下的住所被搗毀了,被揪回城裏,住在一間狹小的平房裏。房子周圍是廁所、廄棚和醋廠,無論白天黑夜都有一股難聞的氣味刺激著他,這對患有氣味過敏性哮喘病的柳青來說,無異於每天都在受著酷刑。他被這種氣味折磨得死去活來,常在夜間犯病,有幾次差一點死去。
柳青的妻子馬葳也被迫跳井自殺,“文革”弄得他是家破人亡,然而柳青卻並沒有喪失信心,忘記自己所負有的使命。每當病情稍有緩解,他或聚精會神地看書,或是專心地思考《創業史》第二部的修改和寫作。
柳青在“文革”前所擬定的創作計劃已不能如期完成了,但是他在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努力,他要勇敢地活下去。一次,他對兒女們這樣說:
“如果我的病嚴重發作時,我不告訴你們,也可以結束我的病痛,不再受這種折磨。可是,不行啊,廣大的讀者在期待著我啊,就是現在,還有那麼多人捎話來,希望我把《創業史》寫完,我怎麼能……”
“我活著就是為了把這個工程做完。個人算得了什麼!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看到更遠的將來,算啥呢?我不會改變自己的意誌、思想和追求,一切都是暫時的,隻有人民是永恒的。”
有時,死是一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而痛苦地活著則顯得更為艱難。沒有堅定的信仰作為支撐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一位與柳青交往甚密的記者在回顧了柳青的一生以後說:“不說違心的話,不做違心的事,不向惡勢力低頭,不放棄自己的追求,這是柳青的人品性格。”
從柳青對事業執著追求的言行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如果你覺得有一項事業值得你去努力奮鬥,你就應該為此忍受一切的屈辱和不幸,你應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奉獻給所追求的事業,直至最後一息,成功將非你莫屬。
11人生失落理想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