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兮兮趴到皇後的身上,失聲哭道:“我不怪你,我不怪你,你是這世上最好的姐姐,能做你的妹妹,是我幾世休來的福份!我隻盼,隻盼來世還能再做你的妹妹,我們,我們一家人仍能在一起……”
“我們一家人仍能在一起……”皇後的思緒似乎飄去了很遠,她微微笑道:“謝謝你……謝謝你不怪我……我也想我們一家人仍能在一起……我永遠都記得那一年的上元節……我們一家人在天橋上……爺在猜燈謎……我在……”
未幾,九月二十九日,皇後那拉氏崩於暢春園。
胤禛非常悲痛,他說:“皇後自垂髫之年,奉皇父之命,便嫁朕為妻,孝順恭敬,四十年如—日。”
雖然剛剛大病初愈,身體虛弱,但胤禛仍然堅持要親臨合殮,大臣們怕他觸景增悲,非攝養所宜,紛紛諫止,最後胤禛隻好服從,並為那拉氏親上諡號曰:孝敬皇後。
舒蘭,你是我在這大清朝所見到的最好的女人。
你不僅為人溫和恭敬,對胤禛至死情深,始終如一,甚至對他的每個女人都能做到真正的包容、友睦。我總以為你是神,現在我才知道,你也是人,你也會因為深愛著胤禛而害怕失去他,可你這一生卻無數次地把他送去別的女人懷抱,你甚至因為曾經懷有一己私念想與我結好而愧疚終生,你是需要怎樣地培養才會開放的這樣一朵美好的花啊!
可是,有誰知道你一生的喜怒哀樂?沒人知道,沒人知道,但永遠會有人記住:你是一個好女人,一個好皇後……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十二月,鄂爾泰奏報改土歸流完成。
但是,完成這項艱難的改革卻是付出了血的代價的。雲南那邊的土司恨鄂爾泰對他們進行了血性鎮壓,而罪魁禍首自然是雍正皇帝。
胤禛,他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卻犧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做為被犧牲掉利益的人,自然是不能諒解他,並深深恨著他的。
他自未登基起就是孤王、冷麵王,做了皇帝以後更是個鐵血皇帝,他得罪了所有的人,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清。
他辦事認真,細致嚴謹,盡管自朝至暮,一日萬機,也不怕繁累。雍正五年四月十六日,一天之內,將官員31人,分成11批召見。決定任免補授。他閱覽本章,不畏煩瑣、諭令每日“將本多送”,不許積壓。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處置六部及各省題本192000餘件,每年平均達14700件之多。據內閣《批本處檔》記載,雍正元年胤禛親理題本10498件,二年為13327件,每日平均覽題本在40件以上。如果說,閱覽本章屬於例行公事,費力不多的話,那麼,批閱奏折就格外辛苦。奏折緣起於康熙朝,而全力推行則在雍正。具折的人數之多,奏折內容之豐富,均為前所未有。為了“宣達下情、洞悉庶務”,他把批閱奏折看得十分重要,每晚閱後親筆批發,皆出一己之見,無—假手他人,也無—人讚襄十側。在他十三年短暫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了為數可觀的朱批奏折文書。《雍正朱批諭旨》一書共收奏折7000餘件。若按照檢出刊刻的實不過十分之三估算。雍正—朝,經他手批的奏折大約在23000一35000之間。
這樣勤於政務的一代帝王,曆史上還能再找出第二個麼?為什麼要讓他背負上三百年的罵名?
世人皆道聖祖留下了一片大好的江山,你去瞎折騰什麼?一個皇帝居然瑣碎到連臣工家屬生病都要親自過問,哪裏還有皇帝的樣子?皇帝應當是平穩的,中和的,皇帝也是不該這麼勤政,事無巨細的……
然而胤禛的眼裏卻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他隻要覺得應該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到。就如他曾給田文鏡的朱批道:“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他鬥贏了兄弟,鬥贏了權臣,鬥贏了貪官,鬥贏了沽名釣譽的清官,也鬥贏了以往朝代所留下的無數弊政陋習,進行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改革,最後建設了從未有過的強盛的大清。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其實卻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就在他剛剛大行而去的時候,他的兒子便幾乎廢黜了他所立下的所有政策,曆史又回到了原點,他繼位之初的原點。
但他肯定不會後悔,因為他付出過,努力過,大清因為他而無比的強盛過。他意誌堅強、性格剛毅,目光敏銳,奮發有為。他沒有因為當了皇帝便泯滅了自己的個性,相反,他給自己的帝國和時代也打上了這種烙印。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千古一帝,他亦當得起!
那一段大清朝,永遠留下了他一生的敢作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