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跨亞洲、非洲、歐洲,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重要戰略通道——蘇伊士運河和一係列重要海峽,戰略地位重要。曆來是兵家稱雄必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及英、法等在此地區爭奪激烈,加上當地存在的民族、宗教與領土等內部紛爭,從而釀成中東的危機叢生,衝突頻繁,戰亂不息。聯合國為實現其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宗旨,在中東地區組建與保持了一支又一支維持和平部隊和觀察團(組)。聯合國的第一支觀察員部隊和第一支緊急部隊都是派往中東地區的,可以說,正是在中東地區,聯合國開了維和行動的先河。
巴勒斯坦到底是誰的家園?那路撒冷如何成為三大宗教的聖地?猶太人為何遭到納粹令人發指的迫害?英、美為什麼支持猶太人複國?聯合國的分治決議使巴勒斯坦變成了恐怖的世界。
阿以衝突,習慣上也稱為中東問題,其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
巴勒斯坦地處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麵積約為2.7萬平方公裏。它北與黎巴嫩接壤,東與敘利亞、約旦為鄰,西南同埃及的西奈半島接界,南端一角瀕臨紅海的亞喀巴灣,是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交通要衝。
巴勒斯坦:猶太人的複國夢想
早在公元前3000年,閃族的一支——迦南人——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公元前1025年,希伯萊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萊王國。所羅門王在位時,為猶太教的主神建造了耶路撒冷大聖殿,使耶路撒冷從此成了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一詞,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
早期的基督教就產生在這一期間,巴勒斯坦是傳說中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的誕生地和被害地,而耶路撒冷又成為基督教的聖地。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各個民族、部落,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巴勒斯坦也隨之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耶路撒冷又成為伊斯蘭教除麥加和麥地那之外的第三個聖地。至此,耶路撤冷變成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對於這塊屢受戰火蹂躪的土地,不知是喜是悲,是福是禍。
1896年,猶太複國主義的創始人西奧多·赫茨爾在猶太複國主義綱領性的《猶太國》一書中明確宣揚了這樣的觀點:全世界的猶太人,不論其居住在哪個國家,都構成一個民族,而猶太民族不可能與非猶太民族融合;猶太人為擺脫迫害,必須改變無權地位,而合適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猶太民族之家。從此,“返回錫安,創建國家”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興起。
1897年,首屆猶太複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在瑞士巴塞爾召開。會上通過了《巴塞爾綱領》,確定“猶太複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猶太人之家。”會後成立的“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執行委員會”具體負責籌集資金、購買土地和敦促向巴勒斯坦移民。
為了實現這一綱領,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緊鑼密鼓地從兩個方麵開展活動:一方麵以猶太宗教為武器,號召猶太人遵循《聖經·舊約》的旨意,回歸“上帝的應許之地”迦南,建立聖國以色列;另一方麵加緊同歐美等國統治集團和壟斷資產階級聯絡,尋求支持。赫茨爾曾四處奔走,多方求援,先後拜見過德皇威廉二世、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英國外相張伯倫,並到法國向貴族遊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置於奧斯曼控製之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中東地區也變成了戰場。英國為了牽製該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與伊斯蘭教的統治者侯賽因締結秘密條約,支持他們起來造土耳其的反,允許他們戰後建立“阿拉伯國”作為報償,這就是“麥克馬洪書簡”。
一次大戰後期,英國與法、俄爭奪中東霸權的鬥爭空前激烈,猶太複國主義者向當時勢力還盛的大英帝國表示:猶太人一旦在巴勒斯坦建國,將能夠充當歐洲防範亞洲的堡壘。而這正中英國下懷,兩者一拍即合。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複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恩柴爾德,宣布“英王陛下政府讚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就是有名的“貝爾福宣言”。美國也對這一宣言表示支持。
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把巴勒斯坦作為英國委任統治地的決議。此後,英國以更有利的地位大力扶植猶太複國主義,推進大批猶太人陸續從世界各地湧向巴勒斯坦。“貝爾福宣言”得以踐行,而“麥克馬洪書簡”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