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次中東戰爭(1 / 3)

敘以空戰,納賽爾稱不會袖手旁觀。蘇聯人傳遞“情報”,納塞爾中了以色列入的“圈套”。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以色列發動“六·五戰爭”。軍營中的肚皮舞女,數萬名埃軍困死西奈沙漠。觀察員再度進入。

敘以空戰起硝煙

1967年5月18日,傳出了一條令世界震驚的電訊: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宣布,他已經答應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政府(即埃及政府)關於從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撤出聯合國緊急部隊的要求。這一“爆炸性新聞”使美蘇等世界大國的領導人為之瞠目結舌,成為世界各大通訊社和報刊的頭條新聞。

自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以來,聯合國第一支緊急部隊在蘇伊士運河已經駐防了十年多。這段時間內,盡管駐防的士兵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都為維護埃以邊界和蘇伊士運河地區的穩定作出了貢獻。當初,這支部隊的進駐是征得了納賽爾的同意,如今納賽爾卻又提出讓緊急部隊撤出,難道是這一地區已經實現了和平與穩定?非也,它恰恰是阿以間又要爆發一次大規摸衝突的信號。

蘇伊士運河戰爭後,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並未完全消除,特別是在約、以前線和敘、以前線。以色列在戰爭中盡管部分實現了戰爭目的,但仍認為自己“解放被占的故土”的任務尚未完成,它仍一直在等待新的時機到來。

60年代中期,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的對峙不斷加劇。阿拉伯國家首腦幾次召開會議,強調加強阿拉伯團結,以“擊退威脅著所有阿拉伯人的咄咄逼人的”以色列的侵略擴張。

1964年是阿拉伯各國團結氣氛見諸成效的一年。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對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也表示支持。改變約旦河上遊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這對以色列來說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問題。1964年11月,以色列空軍轟炸了這個水利計劃的關鍵——約旦河上遊。阿方判斷,強行實施計劃會引起戰爭,因而於同年12月放棄了該項計劃。但敘以邊境的緊張氣氛並未因此得到緩解。

根據1949年7月20日簽訂的敘以停戰協定,敘以邊境建立一個準非軍事區,雙方武裝部隊不準入內。任何一方的武裝部隊,不論是軍隊或準軍事部隊,進入非軍事區內的,即構成嚴重違反停戰協定的行為。混合停戰委員會主席有權準許平民返回村莊,居住在非軍事區,並有權雇傭數量有限的、在當地招募的民警,以維持地區的治安。聯合國巴勒斯坦停戰監督組織(UNTS0)的觀察員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盡管敘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又有聯合國觀察員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但破壞停戰協定的事件屢有發生,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也難於履行監督任務。

1966年2月23日,敘利亞發生軍事政變,陸軍參謀長賈迪德出任總理。敘利亞新政權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同年11月和第二年,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盟共和國)先後同敘利亞和約旦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規定對兩國中任何一國的侵略都將被認為是對另一國的侵略。在這一段時間內,敘以、約以邊境衝突漸趨增多,並多次提交安理會討論。

在1966年期間,安全理事會曾三次舉行會議,對敘利亞和以色利相互指責侵略的控訴和約旦指責以色列侵路的控訴進行審議。1966年8月,一項譴責以色列於1966年7月16日轟炸約旦河開發計劃所在地的敘利亞地區的決議草案,由於未能獲得必要的多數而沒有被安全理事會通過;11月,安全理事會在審議了以色列對敘利亞侵略的控訴之後,也未能就這件事通過一項決議草案。在約旦對11月13日以色列的侵略行為提出控訴之後,安全理事會於1966年11月25日通過了一項譴責以色列的決議。

進入1967年之後,這種緊張局勢有增無減。1月,秘書長在接到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參謀長關於沿著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停戰分界線的大量軍事工事的報告後,向兩國政府發出緊急呼籲,促請它們采取克製態度,並呼籲它們在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參謀長的主持下舉行會議,以期就產生最近事件的這個地區的開墾問題達成一項諒解。

雙方都對秘書長的呼籲作出了反應,但盡管參謀長作了努力,它們的討論在開了三次會議後陷入了僵局。在沒有就開墾安排獲致協議的情況下,沿著這條線的局勢仍然極為緊張。

4月3日,以色列幹脆公開宣布,以色列內閣已經決定耕種敘以邊境非軍事區內的全部土地,特別是屬於阿拉伯農民的第51號區和第52號區。4月7日,以色列進而采取了實際行動,一台以色列拖拉機在以色列軍隊掩護下開進非軍事區內,強行耕種屬於阿拉伯農民的土地。敘利亞部隊見此情景十分惱火,即鳴槍警告,讓以色列停止在非軍事區內的非法耕種活動。以色列則借口敘利亞部隊向它開火,動用機槍和坦克向敘利亞發動武裝進攻,襲擊了敘以邊境地區的幾個敘利亞村莊。與此同時,以色列又出動戰鬥機低空掃射了敘軍的前沿炮兵陣地。敘利亞飛機起飛迎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空戰。以色列空軍飛機在擊落6架敘利亞米格-21型殲擊機以後,又盛氣淩人地飛越大馬士革上空。為此,敘利亞向安理會控告說,這一事件“證明了以色列要向敘利亞掀起一場大規模戰爭這種明顯的罪惡意圖”。

敘以空戰是1956年蘇伊士戰爭以來阿以間最為嚴重的一次武裝衝突。與敘結盟的埃及不能坐視不管,埃及明確表示支持敘利亞反對以色列的鬥爭。4月7日,埃及總理蘇萊曼與敘利亞領導人進行了緊急磋商,雙方保證,如果以色列挑起戰爭,埃敘將采取聯合行動。5月1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在“五一”節演說中慷慨陳詞,強調埃及對以色列的侵敘行動不會袖手旁觀,並宣布根據埃敘共同防禦協定,埃及已同意向敘利亞派遣空軍部隊,埃及將根據形勢的發展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以對付以色列的侵略。

納賽爾鑽進了以色列的圈套

以色列在4月17日的空戰得手後,更加得意忘形。5月11日,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公然聲稱,以色列軍隊將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對敘發動進攻。當時任以軍參謀長的伊紮克·拉賓甚至聲稱,隻有在敘利亞政府被推翻以後,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有保證。以色列的鬥爭目標與其說是針對敘利亞的,倒不如說更主要的是針對埃及的。以色列為了把埃及吸引到戰場上來,故意在1967年5月10日拍發一個緊急“絕密’電報,電報稱,以色列在靠近敘利亞邊境集中了11至13個旅的兵力,計劃在5月17日向敘利亞發動進攻。這份電報被在東地中海遊弋的蘇聯軍艦截獲破譯。次日,蘇聯駐埃及大使將這一“情報”通報埃及,並向埃及提出了“采取必要措施”的建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