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雪橇
雪橇起源於瑞士山地,後逐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國家流行。雪橇最初為木製,後發展成用金屬製作。1884年,英國舉行首次雪橇公開賽。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分有舵雪橇和無舵雪橇兩種類型。
阿蒙森相信斯科特也會到達南極點。他在帳篷裏留下了分別寫給挪威國王和斯科特的兩封信,用意在於萬一自己在歸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可以向挪威國王報告他們勝利到達南極點的喜訊。沒想到,次年1月18日到達南極點的斯科特,由於所乘的西伯利亞小馬全部凍死,體力透支的斯科特和隊員們在歸途中相繼倒下了,8個月後一支搜尋隊發現了他們的遺體。
停留3天後,阿蒙森告別南極點開始返程,並順利回到了鯨灣基地。這次偉大的南極點之行,轟動了整個世界,人們為他所取得的成就歡呼喝彩。
單身環球航行的老人
65歲的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獨自駕駛一艘16米長的遊艇,從英格蘭海岸出發,南下大西洋,橫渡印度洋,僅在澳大利亞停靠了一次,就直穿太平洋,一口氣駛回英格蘭,用了266天的時間航行了近48000千米,創造了當時小艇環球旅行的世界紀錄,英國女王為此授予他爵士稱號。
奇切斯特年輕時,曾試圖環球飛行,但未能如願,後來他愛上了航海。還曾經奪得一次橫渡南大西洋的錦標,這就又喚起了他環球旅行的願望。
1966年8月的一天,海浪拍打著英格蘭海岸。奇切斯特告別了妻兒,登上了他的“舞毒蛾”號遊艇,在歡送出航的炮聲中,開始了多年夢寐以求的環球旅行。
航行一開始就碰上了大風,大海翻滾咆哮著,仿佛要向這位倔強老人示威似的。風卷起的海浪狠狠地撞擊著船頭,敲擊著甲板。“舞毒蛾”號像一片小小的樹葉,在咆哮的大海中顛簸著,掙紮著。奇切斯特昏昏沉沉地躺在船上,一動也不想動。第五天,風小了,大海開始安靜下來,老人檢查了一下遊艇,發現自控航海裝置出了毛病。遊艇老是偏航,不得不時時校正它。這樣一來,不要說保持航速,就連晚上睡覺也不敢太大意了。他妻子送給他的那個祝願他好運氣的小玩具熊也被風浪顛翻了,這仿佛是在勸他回頭。然而,倔強的老人並未屈服,他的小艇依舊毫無畏懼地撞碎了一座座浪山,闖過一道道波穀,頑強地向前行駛。
9月17日,奇切斯特換了件新上灰,穿上了筆挺的新褲子,開了一瓶燒酒,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上度過了自己的65歲生日。就在這天半夜,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把他驚醒。大海發狂似地吐著白沫,遊艇幾乎是橫著在海麵上行駛著。浪花濺濕了船帆,老人剛站起來,就被晃倒了,腿也受了傷。風暴過去後,天氣變得異常酷熱,遊艇的甲板被曬得滾燙滾燙,老人和陸地的無線電聯係又突然中斷了,情況非常惡劣。一天,老人忽然嗅到一股惡臭,一檢查,原來是船上帶的雞蛋壞了。老人隻好捏著鼻子把它們全拋進海裏。不久,船上的淡水又出現了危機,正當老人為此焦慮時,一陣又一陣的暴雨又把老人搞得狼狽不堪。困難一個跟著一個向老人襲來,常常使他應接不暇。但是最困難的還是在“咆哮的南緯40°”的航行。
老人於10月中旬到達南緯40°附近的海域,開始橫渡印度洋的航行。一個個像小山一樣的巨浪向“舞毒蛾”號湧來,狂風在不時地變換著方向。有些浪頭看起來足有12米高。這些浪頭以一種嚇人的力量摔在駕駛樓上,小艇幾乎不是在海麵上行駛,而是在駭浪裏鑽行。更糟的是遊艇在風浪中變得更不聽話了,就是落下所有的帆,它也總是打橫,稍一疏忽,它就可能自己調過頭去。11月15日,那台自控航海裝置完全壞了,而遊艇所在的位置距澳大利亞還有1600多千米。萬般無奈,老人不得不自己搞了個簡易的裝置,對付著用。幾天後,與陸地的無線電聯係恢複了,老人與旅途中的妻子通了話,他的妻子正要趕到澳大利亞的悉尼去迎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