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17(2 / 3)

12月1 2日,“舞毒蛾”號到達了悉尼。老人受到自己的家屬、悉尼遊艇俱樂部和一些澳大利亞居民的熱烈歡迎。老人用了不到107天的時間航行了22500千米,而他的體重減輕了18千克。當地居民十分欽佩老人的這段經曆,盛情款待了他,並告訴他前麵的航行會更困難、更危險,勸他就此作罷。可是這位倔強的老人為了創造新的紀錄,實現自己環球旅行的願望,仍抓緊時間修整船具,補充給養,請人修好艇上的自控航海裝置。12月29日,“舞毒蛾”號又劃開重重波濤,向東駛去。

出發後的第二天夜裏,老人又遇上了風暴。四周是一片漆黑,看不見一點星光,大海像開了鍋似的沸騰起來,浪濤幾乎把小艇翻了過來。被甩下來的餐具和瓶子,重重地砸在奇切斯特的頭上、身上。壁櫥和抽屜裏的東西也全被掀了出來,食物、六分儀、墊子和衣服攪成了一堆,散落在地板上。黃油也翻倒了,和著灌進來的海水流得到處都是。老人一點也不覺得可怕,反倒覺得新鮮。他擦幹了濺在電台上的水,跟妻子通了話,又檢查了一下遊艇,發現隻是駕駛樓受了點輕微的損壞,就又回到艙裏,坦然地鑽進了睡袋,進入了夢鄉。

1967年3月19日,“舞毒蛾”號駛近了好望角。早晨五點鍾左右,灰蒙蒙的海麵顯得格外清涼,似乎一切都很平靜。於是老人就大膽地調整了航向,準備挨著好望角行駛。就在他下去吃早餐的時候,一個巨浪打進了駕駛台,接著又一個巨浪砸在船頭上。航向已偏轉了。老人急忙跑上駕駛台,隻見裏麵成了一片水塘,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老人隻得站在駕駛座上,調整遊艇的航向。這時風越來越猛,浪越來越高。奇切斯特緊緊地把住舵輪,遊艇終於在離好望角11千米的地方駛了過去。岸上陡峭的絕壁和水下時隱時現的礁石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時,老人感到一陣陣惡心,他又暈船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處於狂怒的風暴中……好望角讓我知道了:如果它要幹什麼的話,它是幹得出來的。”

“舞毒蛾”號把南美洲遠遠地拋在身後,老人此時覺得似乎到了家門口了,其實還有12800千米的航程等著他呢。4月24日,他又一次穿過赤道。炎熱的天氣像要把他烤化似的,老人隻好提起一桶桶海水從頭衝到腳。孤獨的海上生活打亂了老人的作息規律,他常常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這樣來消磨時光。

1967年5月28日,透過朦朧的海霧,老人終於看到了英格蘭海岸。前來迎接奇切斯特和他的遊艇有幾十艘帆船。在帆船的簇擁下“舞毒蛾”號駛進了港口。整個港口像過節一樣熱鬧,歡迎的人群彙成了洶湧的浪潮。奇切斯特老人一踏上陸地,覺得腳下的陸地似乎不像出發時那麼平穩了。他使勁跺了跺腳,挺了挺腰板,邁著穩健的步子,在人群簇擁下向前走去。

天體導航環球航行者

克裏姆斯是美國新澤西州皮特曼一所大學的地理學教授,教海洋地理學近30年。他最感興趣的是天體導航。

克裏姆斯年輕時當過水手,曾親眼見過不少遇難者因迷失航向而葬身魚腹。他在研究航海史時發現,古代的波利尼西亞人、腓尼基人、北海海盜遠洋航行時,並沒有導航儀器,隻根據天象或海麵的跡象來判斷航向,可惜這些經驗有不少失傳了。克裏姆斯潛心研究這些資料之後,得出結論:不用導航儀器完全有可能估計出船舶在海麵上的位置,正確地判斷航向。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不帶任何導航儀器,進行一次環球航行探險,以證明他研究的成果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