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17(3 / 3)

他把這一想法告訴了一些朋友,有的佩服他的勇氣,有的說他找死,沒有必要。但一些海員卻非常支持他,覺得很有價值:盡管航海儀器發展很快,有了衛星定位導航,也有無線電導航,但在特殊遇難情況下,這些科學儀器毀於一旦時,原始的天體導航對海上遇難的人們,也是一種求生存的本領。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開始了行動,利用節假日時間,進行短途的海上航行。曾8次橫渡大西洋,其中有3次沒有使用導航儀器。他專門到加拿大購買一艘長10.8米、寬3.4米的鋼殼遊艇,裝有柴油發動機,配了一套可依風向而自動調節的帆具。船的造型也別致,船舷到船底的曲線近似半圓形。這樣,船不僅經得起風浪的撞擊,而且不易翻轉。克裏姆斯教授把此船命名為“球星”號。

一切準備就緒,他又請來兩位有航海經驗的朋友一起作環球航行。起點選擇在南非的開普敦,計劃先向澳大利亞行駛,繼而向東繞過南美洲的合恩角再回到開普敦,全部航程為3萬千米。

克裏姆斯的妻子堅持要丈夫帶好各種航海儀器,以備危險時使用,否則不讓丈夫進行這次冒險。克裏姆斯無奈,隻好把一些導航儀器搬上了“球星”號。

大學的同行教授們,還要求在“球星”號上裝一架設有接收設備的自動發射機,能每隔一段時間自動地定向發射信號,信號經衛星轉播後,能被美國史密斯學院的研究人員接收。他們根據信號可以得知“球星”號航行的確切路線,以及“球星”號所處海域的海況。這樣,他們還可以進行比較,觀察實際路線與計劃的路線誤差的大小。萬一“球星”號遇難,也可以及時營救。

1983年5月29日,克裏姆斯開始了這次特殊的環球航行。剛出發就遇到從南極刮來的寒風,風很大,每小時達112千米。小艇在9米高的巨浪中顛簸前進。更糟的是雨雪交加,使克裏姆斯無法根據天象來判斷方向,大海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克裏姆斯感覺到,船實際位置與他原先計劃的航線相差幾百千米。當天氣轉晴後,克裏姆斯進行了糾正,使“球星”號朝正確方向行駛。

從開普敦到澳大利亞有8700千米,“球星”號航行77天,其中一半時間是在跟風浪搏鬥中度過的。在駛近澳大利亞時,又遇到狂風,“球星”號失去控製,多次被巨浪吞沒。後來“球星”號又撞到岩壁,船身出現裂縫。克裏姆斯隻好在奧爾巴尼稍事休整,對船進行修複,再繼續航行。

當“球星”號再次東航時,一位夥伴忽然得了重病,他們不得不在悉尼港再次停泊。但克裏姆斯明白,時間不能再等了,因為下一個目標——合恩角附近海麵是世界著名的危險地帶。那裏風大浪高,經常烏雲密布,必須在12月中旬趕到那裏,才可能避免最惡劣天氣。克裏姆斯把病人留下,重新請了一位老水手,在新西蘭北端一個港口補足給養,朝南美洲的合恩角駛去。

太平洋似乎被克裏姆斯的意誌所感動,從新西蘭到合恩角的航程中,出人意料的平靜。克裏姆斯十分熟悉星星的位置,能根據太陽、月亮及星星的位置估計出時間,推算出“球星”號的位置。而且,他還能根據海浪的大小、水溫、水色的變化估計出離陸地的距離。他按計劃時間趕到了合恩角。

從合恩角到開普敦要經過“咆哮的40°”和“狂怒的50°”風暴區,由於南極寒風的襲擊,有好幾次克裏姆斯認為再也回不到大陸了。但堅定的毅力終於戰勝了困難,“球星”號奇跡般地回到了開普敦。

克裏姆斯教授一上岸就收到許多賀電。有一封賀電說:“你的成功不僅證明不用導航儀器航海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你告訴了人們——有誌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