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數據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麵對這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袁隆平憑著認真嚴謹的工作精神,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
在水稻研究方麵,袁隆平的要求更是一絲不苟。跟隨他四十年的助手尹華奇舉了個小例子:一個組合幾粒種子如果要播成兩排,怎麼播呢?要是偶數好辦,平均分布;如果是奇數,多出的一粒種子,袁隆平要求不可以放左邊也不可以放右邊,一定要在中間。以保證密度一致,縮小實驗誤差,達到實驗結果的去偽存真。尹華奇說,袁老師不僅這麼要求,還要檢查。一年做一萬多組,都要求極其嚴格。現在他們都有腰肌勞損的毛病。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成就不能不歸功於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為中國、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與他用心做事的治學精神是分不開的。袁隆平身上所體現的,是一種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科學精神。自己不僅一心撲在學科研究上,而且還深入田間地頭,反複實驗,身心並用,數十年如一日,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出一點浮躁和馬虎的影子。不信筆、不虛言,不縱情、不任性,忠於事實和資料;慎於旁騖,絕不苟免,勤於權衡,絕不偏執;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就是這位著名科學家工作和治學的最高境界。作為職場中的我們,也應當拒絕浮躁,學習袁隆平院士這種全身心地投入的工作態度。
王青雲是106國道東明段劉樓道班養路工,從1978年,24歲的王青雲接父親的班,就開始了“一張床,一盞燈,一把鐵鍬四麵風”的生活,當時的道班隻是兩間孤零零的灰磚房。每天風來雨去,還要自己拉風箱、燒地鍋蒸饃做飯。這份工作他已做了28年,雙手已粗糙布滿老繭,可他依然握著掃帚,像往常一樣默默地清掃著他負責的2公裏路段上的落葉。
當時有這麼一段順口溜:“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仔細一看是公路段的。”28年中,他被車輛碰倒過,被大雨淋病過,因為不讓羊群啃樹皮被牧羊人罵過,因為阻止村民在路上偷土被人打傷過,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做一輩子養路工”的信念。
2004年,106國道開始綠化。為了看護小樹苗,老王一個人舉著“愛護公路樹木光榮,毀壞公路樹木可恥”的木牌站在學校門口搞宣傳,跑到村隊幹部的家裏用“大喇叭”吆喝公路綠化的好處;每天都晚睡早起,帶著幹糧,騎著自行車在路上來回轉悠。兩年下來,他的路段路樹存活率達到98%,成為公路綠化最成功的一段。
28年的養路生涯,王青雲積累了許多養路的“學問”。在他養護的路段,兩側路基上鑲嵌著一把把“水簸箕”,這是他的創新傑作。2004年106國道東明段升級改建後,路基排水依然是個大難題。王青雲嚐試著就地取土,在粉沙土中加入石灰做成狀如簸箕的簡易泄水槽;石灰土幹縮容易開裂,他就按農村用土垛圍牆的辦法,在石灰土中拌上麥秸;後來發現這樣做表麵不光滑,抗水流強度不夠,他又琢磨著在表層石灰土中加入少量的水泥。就這樣,“水簸箕”做成了,路基排水問題迎刃而解。
時間最無情,時間最公正。28年中,他用壞了近百把鐵鍬,800多把掃帚,騎壞了6輛自行車。可除了給父母看病的幾天時間,他沒有請過一天假,沒有一項完不成、做不好的工作,沒有因為家庭困難提出過任何一項要求!
王青雲說,“對公路有了感情,就會感到路邊的樹木、途中的橋梁和黑色的路麵都是活的,處處讓人牽掛。隻有把路管護好了,自己心裏才踏實。”
崗位是一個人走向卓越的支點。離開了自己崗位,一個人再有才華,也無法取得任何成績。立足崗位,用心工作,我們才能夠實現自己事業的夢想。不要想著耍小聰明,而是想著用大智慧去解決問題。工作沒有太多的訣竅,也沒有太多秘籍,而關鍵的是看一個人能否用心做事。
溫家寶總理在看望北京大學學生時,殷切勉勵莘莘學子:“(青年人)不僅要學好知識和本領,而且要學會做人,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事。”總理連用了三個“用心”。無論在什麼公司和崗位工作,無論薪水回報的多少,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用心”,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是一個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