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鄭和的船(1 / 2)

永樂五年九月(1407年10月)鄭和帶著27000多人出發,到達渤泥國(文萊)、暹羅(泰國)、真臘(柬埔寨)、古裏(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回到了大明朝。

李虎早就告訴了李明,鄭和回來了,可左等右等,一直到十月底才等到李實李真回來,和上次一樣,十一月他又要出發。

“明哥兒你不知那佛祖的足印有多大,錫蘭山國大石上佛祖留下的足印,有我十個腳掌那麼大。”李真在太白樓的包間裏又開始了他的說書生涯。

“那麼大,那佛祖不得要幾十丈高?”座中有人發問。

“你懂個啥,佛祖可化身千萬,別說十丈高,頂天立地都是尋常事兒。”不需要李真發話,馬上有人解釋。

“喝喝這,咱在船上天天喝這吃這個。”李真指著每人麵前的一個大果子,“用個麥管兒,裏麵還有些白肉,吸了水讓廚房找個斧子開了吃肉。”

“這果子真是硬,嗬嗬,汁水象菱角,清冽。”

“這是椰子,嗬嗬。”李明回了一句。

“明哥兒說的不錯,這椰子可是好東西,耐放,樹有十幾丈高,枝葉果都長在頂上一叢。”

椰子中國的南方就有,可放在大明朝京師裏還真就見不到這個東西,可見吃的人不多。

從回來到走,李實也就隻能在京師裏停留一個月左右。就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李虎結婚了,迎娶了某候的千金,這主要是李府的事,李府具體的承辦人是李虎而已,他不能跟他大哥爭辯什麼,也不可能去反抗整個家族。

李明送了不少禮,早先隻要李虎在他家裏誇了好用的家什之類的,李明讓內府的大匠們打製了不少,早早就讓人拉到了李府。弄的李虎也是感動的很,自家的兄弟親戚都沒有李明這麼實在的。

李明送去的是雙份,按著事先計劃的,李實一走,李虎就會把小紅迎進門。

第一次下西洋,鄭和打了海盜陳祖義,在爪哇國又被誤殺人士兵,頗有曲折。第二回下西洋就順多了,隻是在蘇門達臘島調解了一個糾分,而在錫蘭山國迎回了佛牙,這可是大事。

鄭和是個勞碌的命,迎奉佛牙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接下來還有一連串的事。舊船修補要過問,新船要去檢察,又要為天妃廟選址,又要操心受傷死亡船工軍士的事,還要去尋訪通譯等等。

本來李明還想上門去拜訪一下,他從獅子山出城就是龍江船廠,可去問了幾回,鄭和大人總不在。

經過這一年多的摸索,李明在無土蔬菜方麵又有些心得,李真見鄭大人沒空,便直接引著去見那些夥頭軍和船上負責采辦食品的夥夫,這幫人對李明可真是感恩戴德。

借這機會,李明帶著他府上李枋,二蕭等人去參觀了龍江關的船廠。去沒見到鄭和大人,見到了另一位重量級的太監王景弘。

王景弘入宮前是個漁民,他本人是下西洋的副使太監,也是位大人物。他全麵負責整個船隊的航行,王景弘對李明非常熱情。

“李大人真是我等的福星,自打李大人薦了那些青菜,船上吃的東西總算多了起來。這一年到頭吃那人參如意菜,真是把人吃怕了。”人參指的是蘿卜,洪武爺有言,蘿卜賽人參,如意菜就是豆芽,在李明沒弄出無土的莧菜小青菜之前,船員們主要的蔬菜是蘿卜和豆芽。

“區區小事,王大人為國領命,出使外番。旁人不知出洋的苦楚,李某自南洋歸鄉,自然知其一二。”李明這話說的有理。

“王大人,純仁兄這次又提了很多法子,此次下西洋,船上能吃到更多的好東西。”李真在一旁說道。

“噢?”王景弘看似興趣很大。

“那蓮菜用泥封住,可以放上三四個月,荷塘的泥又能在船上種菜。”李真興致勃勃的說,“還有,這回可要從內府多討要些冰過來,可作壓艙之用,這冰間放菜,可存更長久,冰化了又是淡水。”

“噢,說來聽聽。”王景弘真的來了興致,“把陳作頭請來。”

陳作頭是艌匠作頭,古代造船的人都不識字,每回造船之前,先要造可拆裝的模型,然後再把模型尺寸放大,再造真船。艌匠便是造那模型船的人,說白了,有點象船舶設計師。

結果當天下午,李明在龍江船廠一整個下午,與王大人和陳作頭一起討論怎麼把水船改裝成水糧船。與歐洲國家大航海時代的帆船不同,鄭和的船隊裏備有水船。

下西洋的船隊遠航期間最長時間可以兩個月不靠岸,淡水和糧食是重要問題。因此船隊裏有專門的大型糧船,糧船載的是2萬7千餘人的用糧,一個人消耗5斤,每天就得與消耗食物140000斤。海上航行需要的淡水量,同樣驚人,水船負起到存取淡水的責任。這種船也有大小之分,大的有六到七桅,小的是一桅的帆船,除了裝水以外,小水船平時還有大船間的聯係、輔戰和拖曳的功能。如果是諸冰又存菜,那這種船就要在結構上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