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鄭和的船(2 / 2)

同樣的,李明在提議把大船底下的部份壓艙石改為冰塊,大船相應的結構也要改變。王景弘與陳作頭也吃驚的發現,李明這個郎中居然對船舶也有相當的知識。其實李明並不懂多少,隻不過作為了個穿越的人,普通的常識,已經足夠能讓他與那些大匠們好好溝通了。

借這個機會李明算是全麵見識到了鄭和寶船是什麼樣子。上回李明已經知道了,鄭和下西洋的大號寶船要比後世他在鄭和公園裏看到的大的多,這回他見識到了寶船的內部結構,也見識到了鄭和船隊的真正麵目。

下西洋的船可簡單分為兩種,一是帆船,最大的十二桅的寶船,小的是一桅的水船;另一種是小的櫓船,有六櫓和八櫓船等。

前者帆船分五種,這是按功能和大小分的,西洋使乘坐的寶船,十二桅,長四十四丈多(140米),寬十八丈(57米),可載1500人,分八層,下五層,上三層。底艙的第一第二層多為密封隔艙,裏麵放的是壓艙石,這樣的好處是船吃水深,行船穩,而密封隔艙的好處是,船體部份受損時,還能保證整條船不會沉沒。

馬船通常是七至八桅,三十七丈長,寬一十五丈,上下五層。這種船聽名稱就知,可運載戰馬。算是大型的戰輔船。

糧船在六桅到七桅,二十八丈長,寬十二丈,上下五層,主要是運載糧食等後勤物資。

戰、座船三到六桅,長可到二十四丈,小的也有十八丈,寬六丈到九丈,主要就是運兵和作戰之用。

最小就是前麵提的一桅水船。

李明不是軍迷,也不是鄭和迷,他記不住當年去鄭和主題公園玩時有多少的曆史之謎。這會他在船上看到這些船時,也沉醉在其中,隻是覺得強大,倒沒什麼特別讓他在意的東西。

唯一他知道的是,後來有人把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全給燒了,所以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曆史謎團。當然這會他不可能提議把這些資料備份保存。這些可都是朝庭的絕密資料,若不是古代造船實在是個大型工程花費也不是普通有錢人能承擔的起的,再加上李明這會真是能幫到他們,要不然,王景弘可沒這個膽子帶著艌匠一起和李明討論這些國家級機密。

晚上,王景弘大人留李明在龍江船廠吃了飯再回。李明推辭不過,就留下一起吃飯了。

換了常服的王景弘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中年漁民,精幹黑瘦,吹慣了海風,那眼總是眯著似的,不過目光銳利。

陪著一起吃飯的還有錦衣衛的千戶楊真和水軍千戶張通,以及李真。研究了一下午船的幾個大匠作頭,沒有同席陪著李明,而是在外間陪著跟李明一起來的李枋,二蕭等人。

不能喝酒莫上船,李明算是見識到了這些軍爺的酒量,那王景弘更是把酒當水喝一般。李明本來性格就是爽快人,這會更是左一碗右一碗。大好的河鮮沒吃上多少,這些人從海外夾私帶回的好料吃了也都吐了,不過朋友算是交上了。

酒桌上聽的最多的還是下西洋的趣聞。

“此去古裏,其國盡是走舸,船間縫以亂棕和泥糊之,船行海上三日便散。”楊真調笑。

李明還沒反應過來,最後李真解釋了一下。在古裏國,那裏都是小船,大一點的船,船板之間拚接用鐵釘,船板之間的縫隙居然用棕和泥填上。船出海後,浪一打那縫就開了,水就滲了進來。行船三日,風浪一大,要不了三日,船就被拍散了。

“那是棺,不是船。”王景弘笑道。

大明朝的船,船板連接釘是填在裏麵的,兩板相接處用的是鑲嵌的技術,填封用的料更是講究,調配是絕密,遇水後不蝕反會膨脹,更好的發揮填縫的作用。

“此去溜山國,其國為西洋女兒國,女子為王,男兒為勞役。其女多坦胸露乳,見唐人不避。船若泊岸,總有士兵船工搶去留精。”

“暹羅國男子以其妻偷唐人為幸事,我等上岸,其國男子奔走相邀,吾妻甚美,但請枕席。至則美酒好肉相與,其妻薦枕而陪。”

“真臘國外番人不得入國都,唯唐人優待,其國,唐人犯事可獲免,殺人不死。”

“暹羅男子塵柄好鑲珠,其勢大如棒錘,有好事者以響珠嵌之,抽插有聲,如鐵作做工一般,聲響驚人。”

注:東南亞諸多一直到二戰時,都稱華人為唐人。

注:關於鄭和時代下西洋的故事很多,在當時,大明朝為天朝上國,國民在東南亞小國頗受禮遇,有的更是比當時貴族更受尊敬。

注:暹羅即古代泰國,其國男子喜歡在男陽上鑲嵌鐵珠寶石頭之類,見於多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