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抵毀推銷人員的產品。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或許就發生在你自身),當推銷人員敲開你家的門,向你介紹他(她)的產品時,你的第一感覺可能就是:“這是真的嗎?不會是假的吧?”有這種想法不要緊,但不要直接去問推銷人員,這是對人的不尊重表現,有時也說明了自己的無知。
3.避免與上門推銷人員無休止地聊下去。推銷人員既然辛辛苦苦上門為你服務,肯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說服你買他(她)的產品。他(她)會從產品的質量說到產品的性能,再說到比其他同類產品更優越的地方,直至說到使用它給你帶來的好處,甚至給你的家人帶來的快樂,等等。結果你也一味地跟著附合下去,那麼,到最後你可能就會為你並不是特別喜歡、需要的產品而掏錢袋了。
當然,與上門推銷人員有效溝通還有很多方法,但隻要保證做到尊重他人並能讓自己避免長時間被打擾就行了。
與“排外”的市井溝通
極端的本位思想引發與外力極端的不兼容——這是漢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劣根性。正由於有了這種劣根性,所以才會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排外”勢力(當然不是指全部中國人)。
排外與歧視是一對孿生兄弟。凡是去過陌生環境裏(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地人很排外(或很欺生)。別說是大的地區,就是你剛到一個新的單位,也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新單位裏的老員工對新來的員工有排斥心理。雖然嘴上沒有說出,但有時在行為動作上會稍有流露。
遭遇這種情況實在是一件非常不爽的事。但這是事實,你必須去麵對,去努力適應,時間久了,大家熟了,這種排外心理自然也就淡漠了、消失了。
相傳唐代從印度來了一批朝貢使者,在南海神廟登岸,其中有一個叫達奚司空的使者,在神廟兩側各種了一棵波羅樹。後來這個達奚司空因貪看日出風景,竟誤了上船,他的同伴都走光了,他卻孤身一人流落異鄉,不久鬱鬱而死。他的遭遇令當地鄉人深為感動,於是封他為南海神手下六侯之一的助利侯。從此南海神廟也稱“波羅廟”。如此看來,排外也是相對的。像達奚司空,太注意自己有可能遭到排斥,還沒被真的排斥,可能自己就把自己排斥掉了,而事實上,一旦你通過溝通,與他鄉文化融為一體了,他鄉也就自然會誠納你的。
要想盡快淡漠、消除這些人的排外心理,如何與其溝通,要注意以下三個關鍵的問題。
一是要把理解與尊重他鄉文化放在第一位。對他鄉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涉及到對他鄉個人的理解與尊重。不管那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是達官貴人、是布衣平民還是監獄犯人,你理解他、尊重他,反過來他就會理解你、尊重你。
其二是調整心態,不卑不亢。在新的環境裏,理解與尊重他人固然重要,但有一點就是不能丟失自我,這是一個前提。如果你忽視這個前提,那你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隻能被人看做是沒有主見,缺乏信心,這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
其三是要通過有效溝通和適度的展示自己,讓他鄉人從你身上感受到你是一個能給他們帶來和諧的使者或親善者。從本質上說,就是要先讓對方接受你,才考慮你自己怎樣接受對方。要達到這種效果,單從語言溝通上去履行還不夠,還要多付諸行動。這就像一個投資者,人家要看到你的銀子,才會為你幹活——邏輯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