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偏偏這位廚師記性不好,又因為太忙了,把法官的這句吩咐忘掉了。
一直到吃完飯,這道可口的甜食始終沒有向霍加等客人“報到”。法官因為忙著和客人東拉西扯,也把這道甜食給忘了。霍加可沒把那可愛的無花果忘了,隻是不好意思向主人直言相告罷了。
當晚,霍加等客人就住在法官家。祈禱之後大家就要睡覺了,法官清了清嗓子說:“諸位,讓我們讚揚真主,誦讀一章《古蘭經》,享受一下精神上的清福吧!”
《古蘭經》第九十五章開頭的句子是:“我用無花果和橄欖起誓……”
但霍加在誦讀時故意去掉了“無花果”幾個字,讀成:“我用橄欖起誓……”
法官見霍加纂改了《古蘭經》,馬上跳起來叫道:“喂,霍加,你怎麼忘記了‘無花果’幾個字?”
霍加微笑地反問:“法官先生,你好好想想吧,是誰先忘記了‘無花果’?”
法官一想,才知道霍加的含意,馬上抱歉道:“對不起霍加,確實是我把‘無花果’給忘了。既然大家又聊了半天,那麼就來點‘無花果’甜食吧。”
在座的人因此又一飽口福。
靈活采取不同的策略巧妙插話
一個溝通能手在交談過程中應該如何插話,才能有助於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呢?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的策略:
1.伺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
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伺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十分想了解。”“請你繼續說。”“我對此也是十分有興趣的。”此時你說的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思:我很願意聽你的敘說,不論你說得怎樣,說的是什麼。以消除對方的猶豫,堅定他傾訴的信心。
2.用一兩句話來疏導
當對方由於心煩、憤怒等原因,在敘述中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時,你可用一兩句話來疏導。“你一定感到很氣憤。”“你似乎有些心煩。”“你心裏很難受嗎?”
說這些話後,對方可能會發泄一番,或哭或罵都不足為奇。因為,這些話的目的就是把對方心中鬱結的一股異常情感“誘導”出來。當對方發泄一番後,會感到輕鬆、解脫,從而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
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些話時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誤區。你不應對他人的話做出判斷、評價,說一些諸如“你是對的”、“他不應該這樣”一類的話。你的責任不過是順應對方的情緒,為他架設一條“輸導管”,而不應該“火上澆油”,強化他的抑鬱情緒。
3.“綜述”對方話中的含義
當對方在敘述時急切地想讓你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用一兩句話來。“你是說……”“你的意見是……”“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這樣的綜述,既能及時地驗證你對對方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其的印象,又能讓對方感到你的誠意,並能幫助你隨時糾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種交談中的插話技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發表判斷、評論,不對對方的情感做出是與否的表示,始終處於一種中性的態度上。不過,有時在非語言傳遞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場,但在語言中切不可流露,這是一條重要界限。如果你試圖超越這個界限,就有陷入溝通誤區的危險,從而使一場談話失去了方向和意義。
在朋友處於困難時對他說適當的話
當我們認識的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的反應往往不一定得體。我們偏偏說出他們不願意聽的話,令他們難過;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或者,就是和他們見了麵,我們也故意回避那個敏感的話題。既然我們並非存心對他們無禮或冷漠,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在其實願意幫忙的時候有那樣的表現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無意中說錯了一句話,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們怎樣才能在某個人處於困難時對他說適當的話呢?雖然沒有嚴格的準則,但有些辦法可使我們衡量情況和做出得體而真誠的反應,這裏是一些建議:
1.留意對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當你去探訪一個遭遇不幸的人時,你要記得你到那裏去是為了支持他和幫助他。你要留意對方的感受,而不要隻顧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際遇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類似經曆拉扯出來。要是你隻是說:“我是過來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當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不能說:“我母親死後,我有一個星期吃不下東西。”每個人的悲傷方式並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個不像你那樣公開表露情緒的人感到內疚。
2.盡量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