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輕鬆自如的日常生活溝通(5)(1 / 3)

喪失了親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經過悲傷的各個階段和說出他們的感受和回憶。這樣的人談得越多,越能產生療效。要順著你朋友的意願行事,不要設法去逗他開心。隻要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並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願意多說話,你也得尊重他的這種態度。一個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人說,她最感激一個朋友的關懷。那個朋友每天給她打一次電話,每次談話都不超過一分鍾,隻是讓她知道他惦記著她,但是並不堅持要她報告病情。

3.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

泰莉·福林馬奧尼是麻州綜合醫院的護理臨床醫生,曾給幾百個艾滋病患者提供谘詢服務。據她說,許多人對得了絕症的人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他們說些“別擔心,過一會兒就會好的”之類的話,明知這些話並不真實,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醫院去探病時,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福林馬奧尼說,“例如‘你覺得怎樣?’和‘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這些永遠都是得體的話。要讓病人知道你關心他,知道有需要時你願意幫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觸。拍拍他的手或是摟他一下,可能比說話更有安慰作用。”

4.主動提供具體的援助

一個傷慟的人,可能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感到不勝負荷。你可以自告奮勇,向他表示願意替他跑腿,幫他完成一項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學鋼琴的孩子。“我摔斷背骨時,覺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個小女孩的離婚婦人瓊恩說,“後來我的鄰居們輪流替我開車,使我能夠放鬆下來。”

5.要有足夠的耐心

喪失親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時間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續幾年。“我丈夫死後,”一位寡婦說,“兒女們老是說:‘雖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現在爸爸已經過去了,你得繼續活下去才好。’我不願意別人那樣對待我,好像把我視作摔跤後擦傷了膝蓋而不願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繼續活下去,而最後我的確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傷是不能夠匆匆而過的。”

在另一方麵,要是一個朋友的悲傷似乎異常深切或者曆時長久,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你可以對他說:“你的日子一定很難過。我認為你不應該獨立應付這種困難,我願意幫助你。”

巧妙地拒絕朋友,避免麻煩

生活中的確不乏這樣的人,他們不善於拒絕別人,擔心拒絕會傷害彼此友誼,於是經常違心地答應別人的要求,結果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自己也經常覺得不自在。

而聰明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則遊刃有餘。他們知道,學會拒絕別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1.聰明的人知道何時該對朋友說“不”

誠然,與人交往和幫助別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動的幫忙更會受到歡迎。但是,如果您是被某種心理的壓力所迫,對一切都點頭答應,實際上是在屈服於另一種性質的某些動機,例如需要得到別人接受或讚揚,害怕給別人帶來不快和麻煩,希望別人對您感恩,有朝一日得到報答,等等。懂得珍惜時間,就應該學會說“不”。

在以下場合,聰明人知道該說“不”:

(1)當別人所期待的幫助是完全出於隻考慮他個人利益的時候。假如一個朋友打算請您深夜開車送他到機場。而你確信他可以“打的”去,而如果你去送他,不但影響一夜睡眠,還會影響次日安排,你就要考慮拒絕。當然,如果他是順路想搭你的車,隻是要你等他幾分鍾的話,你就應盡力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