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己未,遼主如沿柳湖。
戊辰,詔:“自今乘驛者皆給銀牌。”
秋,七月,乙酉,以振武節度使、殿前都虞候白進超為殿前副都指揮使,以殿前都指揮使楊信病歿故也。信晚歲病瘖,而能治軍。進超無殊功,以謹密見擢。
壬辰,隴西郡公李煜薨,輟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
初,鄭彥華之子文寶,仕煜為校書郎,歸朝,不複敘故官。煜時在環衛,文寶欲一見,慮守者難之,乃披蓑荷笠為漁者,既得入,因說煜以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它慮。議者歎其忠焉。
中元節張燈,詔有司於淮海王俶第前設燈,上陳聲樂以寵之。
丁未,以廬州無為監為無為軍。
庚戌,改明德門為丹鳳門。
遼享於太祖廟。
帝先詔權罷貢舉,複恐場屋間有留滯者,八月,詔:“諸州去年已得解者,除《三禮》、《三傳》、學究外,餘並以秋集禮部。”
癸醜,滑州黃河清。
丙辰,詔兩浙發淮海王俶緦麻以上親及所管官吏悉歸闕,凡舟千四百艘,所過以兵護送之。於是俶子惟治悉奉兵民圖籍、帑廩管籥授知杭州範旻,與其弟惟演等皆赴闕,詔遣內侍勞於近郊。壬申,對於長春殿,各賜衣帶、鞍馬、器幣。
甲戌,群臣請上尊號曰應運統天聖明文武皇帝,許之。
九月,甲申朔,帝禦講武殿,覆試禮部合格人,進士加論一首。自是常以三題為準。得渤海胡旦以下七十四人;乙酉,得諸科七十人;並賜及第。始賜宴於迎春苑,授官如二年之製。故事,禮部惟春放榜,至是秋試,非常例也。
遼東京留守平王隆先,聰明博學,其在東京,薄賦省刑,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人多稱之。其子陳格,與渤海官屬謀殺其父,舉兵作亂,遼主命轘裂陳格以徇。
己亥,改杭州衣錦軍為順化軍。
冬,十月,癸醜,遼遣太仆卿耶律諧理等來賀乾明節。
庚申,車駕幸武功郡王德昭邸,遂幸齊王邸。賜齊王銀萬兩,絹萬匹,德昭、德芳有差。
司農寺丞孔宜知星子縣回,獻所為文,帝召見,問以孔子世嗣,擢右讚善大夫,襲封文宣公。辛酉,詔免其家租稅。孔氏以聖人後,曆代不預庸調,周顯德中遣使均田,遂抑為編戶,至是特命免之。
帝初即位,幸左藏庫,視其儲積,語宰相曰:“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於是分左藏北庫為內藏庫,並以講武殿後封樁庫屬焉,改封樁庫為景福內庫。帝謂左右曰:“朕置內庫,蓋慮司計之臣不能節約,異時用度有缺,複賦斂於民,終不以此自供嗜好也。”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嚐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會宴駕,不果。
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入權樞密使,遼主命其子德讓代之。德讓有智略,喜建功立事,屢代其父為留守,遼人以為榮。
十一月,乙未,親享太廟。丙申,合祭天地於南郊。禦丹鳳樓,大赦,受冊尊號於乾元殿。國初以來,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並以四祖迭配。帝即位,但以宣祖、太祖更配。於是合祭天地,始奉太祖升侑焉。
庚子,幸齊王邸。
丙午,以郊祀,中外文武加恩。
初,閣門祗候浚儀王侁使靈州、通遠軍,還,言主帥所用牙兵,率桀黠難製,慮歲久生變,請一切代之,帝因遣侁調發內地卒往代。戍卒聞當代,多願留,侁察其中有拒命者,斬以徇,卒皆惕息,遂將以還。
三司所掌諸案,以商稅、胄、曲、末鹽四案為繁劇。十二月,丙辰,各置推官,命左讚善大夫張仲顒等分領之。諸案尋皆置推官,或置巡官,悉以京朝官充。
帝之尹開封也,薊人宋琪,以左補闕為推官,帝甚加禮遇。琪與宰相趙普、樞密使李崇矩善,多遊其門,帝惡之,白太祖,出琪知隴州,移閬州。帝即位,由護國節度判官召赴闕。程羽等先自府邸攀附至顯要,琪為所中,久不得調。丁巳,帝召見,詰責,琪拜謝,請悔過自新,乃授太子洗馬。
乙醜,禦講武台,觀飛仙軍人發機石射連弩。帝將伐北漢,先習武事也。
庚午,臘,有司請備冬獰之禮,帝從之,謂左右曰:“擒荒有戒;朕今順時蒐狩,為民除害,非敢以為樂也。”
甲戌,改永興軍為興國軍。戊寅,遼遣蕭巴固濟等來賀明年正旦。
時諸州貢舉人並集,會將親征河東,罷之。自是每間一年或二年乃行貢舉。
初,陳洪進納士,帝既命其了文顯知泉州留後,議擇能臣關掌州事,起複殿中丞南頓喬維嶽為通判。維嶽始至,會草寇十餘萬來攻城,城中兵才三千,勢其危急。監軍何承矩、王文寶欲屠城焚庫而遁,維嶽抗議,以為:“朝廷任以綏遠之寄,今惠澤未布,盜賊連結,反欲屠城焚庫,豈詔意哉!”承矩等因複堅守。會兩浙西南路轉運使馮翊楊克讓自福州率屯來救,圍遂解。監軍王繼升率精兵追擊,擒其魁,械送闕下,餘寇悉平。承矩,繼筠之子也。
是冬,遼主駐金川,禦盞郎君耶律呼圖從聘宋還,言於遼主曰:“宋必取河東,當先為之備。”韓匡嗣曰:“何以知之?”呼圖曰:“是不難知也。四方僭號之國,宋皆並取,唯河東未下耳。今宋講武習戰,意必在漢矣。”匡嗣詆之曰:“寧有是邪!”卒不設備。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
春,正月,帝召樞密使曹彬問曰:“周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征太原而不能克,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彬對曰:“世宗時,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從。太祖頓兵甘草地中,軍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壘不可近也。”帝曰:“我今舉兵,卿以為何如?”彬曰:“國家兵甲精銳,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帝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曰:“昔世宗舉兵,太原倚契丹之援,堅壁不戰,以致師老而歸。及太祖破契丹於雁門關南,盡驅其人民分布河、洛之間,雖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願陛下熟慮之!”帝曰:“今者事同而勢異,且先帝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朕計決矣!”
丁亥,命太子中允張洎、著作郎句中正使高麗,告以北伐。
遣常參官分督諸州軍儲赴太原。
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製置使,命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各攻其城之一麵。遇以次當攻其西麵,而西麵直北漢主宮城,尤險惡。遇欲與翰易地,翰弗可,遇必欲易之,議久不決。帝慮將帥不協,乃諭翰曰:“卿智勇無雙,城西麵非卿不能當也。”翰始奉詔。
辛卯,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西上閤門使田仁朗、閤門祗候供奉官劉緒按行太原城四麵壕寨,閱視攻城梯衝器用。
遼主聞宋師討太原,歎曰:“呼圖殊能料事,朕與匡嗣慮不及此!”乃遣玳瑪長壽來言曰:“何名而伐漢也?”帝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癸巳,以樞密直學士石熙載簽署院事。簽署樞密院事自熙載始。
乙未,宴潘美等於長春殿,帝親授方略以遣之。時劉鋹及淮海王俶、武寧節度使陳洪進等皆與,鋹因言:“朝廷威靈及遠,四方僭竊之主,今日盡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劉繼元又至,臣率先來朝,願得執梃為諸國降王長。”帝大笑,賞賜甚厚。
丁酉,命河北轉運使侯陟與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分掌東、西路轉運使事。
癸卯,新渾儀成,司天監學生張思訓所創也。置文明殿東南之鍾鼓樓,以思訓為渾儀丞。舊製,日月晝夜行度,皆人運轉;新製成於自然,尤精妙焉。
二月,丁卯,北漢乞援於遼,遼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塔爾為監軍,赴援。又命南院大王色珍以所部從,樞密副使穆濟督之。
丙辰,命宰相沈淪為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樞密承旨陳從信副之。
帝初即位,謂齊王廷美曰:“太原我必取之。”至是欲以廷美掌留務。開封府判官呂端言於廷美曰:“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若掌留務,非所宜也。”廷美由是請行。端,餘慶弟也。
甲子,車駕發京師。戊辰,次澶州。臨河主簿宋捷道旁獻封事,帝見其姓名,喜曰:“我師捷矣!”即以為將作監丞。
己巳,次德清軍。命行在轉運使河南劉保勳兼句當北麵轉運使事。遣均州刺史臨洺解暉、尚食使折彥贇攻隆州。
甲戌,次刑州。以唐州團練使曹光實知威勝軍事。光實入告:“願提一旅之眾,奮銳先登。”帝曰:“資糧事大,亦足宣力也。”
丙子,以潞州都監陳欽祚知威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