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2 / 3)

辛醜,遼主以韓德讓等能安人心,捍城池,賜詔褒獎。以德讓為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學古遙授保靜節度使,為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沙等同在高梁河有功,釋其敗軍之罪。

遼主以邊境用兵,召前南院大王耶律塔爾,問以政事。塔爾須鬢皤然,精力猶健,遼主厚禮之。未幾,以病卒,年七十九。塔爾即所稱富民大王也,遼人久而思之。

守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失律,八月,壬子,責授崇信節度使兼中書令。甲寅,彰信節度使劉遇貶宿州觀察使。

北漢將劉繼業,素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帝欲生致之,令繼元招之,繼業乃北麵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帝喜,慰撫之甚厚,複姓楊氏,止名業,授領軍衛大將軍。丁巳,以業為鄭州防禦使。

癸亥,命潘美屯河東三交口。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征幽州,軍中嚐夜驚,不知帝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帝處,乃止。帝微聞其事,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閣,拒戶,取割果刀自刎。帝聞之,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追封魏王,諡曰懿。子五人。

是月,詔作太清樓。

九月,乙酉,命內衣庫使張紹勍、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率兵屯定州。

庚寅,以戶部郎中侯陟為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權中丞始此。

丙午,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格南伐,以報圍燕之役,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帥眾禦之。先陣於徐河,崔彥進潛師出黑蘆堤北,緣長城口,銜枚躡敵後,李漢瓊及崔翰亦領兵繼至。

先是帝以陣圖援諸將,俾分為八陣。及軍次滿城,遼師大至,右龍武將軍趙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亙野,不見其際,翰等方按圖布陣,陣相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誌。延進謂翰等曰:“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於克敵耳。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翰等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延進曰:“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翰等猶以擅改詔旨為疑,鎮州監軍、六宅使李繼隆曰:“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翰等意始決,於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先遣人詐約降,匡嗣信之。休格曰:“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匡嗣不聽。俄而宋師鼓噪,塵起漲天,匡嗣倉猝不知所為,遂敗績,潰兵悉走西山,投坑穀中。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匡嗣棄旗鼓遁回,餘眾走易州,獨休格整兵而戰,徐引還。

遼主怒匡嗣,數以五罪曰:“違眾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棄師鼠竄,三也;偵候失機,四也;捐棄旗鼓,五也。”即令誅之。皇後力救,得免。以休格總南麵戍兵。

冬,十月,庚午,鎮州捷書聞,帝手詔褒之。

乙亥,齊王廷美進封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司空,沈倫加左仆射,盧多遜兼兵部尚書,樞密使曹彬兼侍中,文武官預平太原者,皆遷秩有差,初行賞功之典也。

十一月,戊寅,遼主宴賞休格等及有功將校。

遼南院樞密使兼政事令郭襲,以遼主數遊獵,上書諫曰:“昔唐高祖好獵,蘇世長言不滿十旬,未足為樂,高祖即日罷,史稱其美。伏念聖祖創業艱難,宵旰不懈。穆宗逞無窮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陛下繼統,海內翕然望中興之治,十餘年間,征伐未已,瘡痍未複,正宜恐懼修省以懷永圖,乃聞恣意遊獵,甚於往日,萬一有銜橛之虞,悔將何及!況南有強敵,伺隙而動,聞之得無生心乎!伏願節從禽酣飲之樂,為社稷生靈計。”遼主嘉善之,而不能用。

帝以楊業老於邊事,癸巳,命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辛醜,日南至。遼改元乾亨,大赦。

初,西南夷不供朝貢,刑部郎中許仲宣為西川轉運使,親至大渡河,諭以順逆,夷人皆率服。在職逾三歲,會有言仲宣當江表用兵時乾沒官錢者,是月,召還,令禦史台盡索財計簿钅句校,歲餘而畢,卒無欺隱,乃以仲宣為嶺南轉運使。仲宣有心計,江表用兵,軍中需索百端,皆預儲蓄無闕。曹彬怪之,嚐夜攻城,取陶器數萬事,分給攻城卒,然燈自照,仲宣已預料置,如其數付之。其才幹類此。

十二月,乙卯,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降封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壬戌,上京留守蜀王道隱,遷南京留守。道隱號令嚴肅,雖疆場多虞而民獲安業,尋進封荊王。

是冬,遼主駐南京。命宰相室昉監修國史。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五年(遼乾亨二年。庚辰,九八零年)

春,正月,丙子朔,遼封皇子隆緒為梁王,隆慶為恒王。隆緒幼喜書翰,十歲能詩,遼主屬意焉。

庚辰,詔宣慰河東諸州。

帝既平太原,還自範陽,得汾晉、燕薊之馬凡四萬二千餘匹。壬午,置天駟監於景陽門外,左右各二,以左、右飛龍使為左、右天廄使,閑廄使為崇儀使。內廄馬既充牜刃,始分置諸州牧養。

丁亥,遼以特裏袞休格為北院大王,前樞密使賢適封西平郡王。

庚寅,以禮部侍郎深州程羽為文明殿學士,班樞密副使下。文明殿學士,即端明殿學士也,殿名早改,職名之改自羽始。

癸卯,命右衛將軍史珪鑿尉氏新河九十裏。

二月,丙午,京西轉運使程能上言:“諸道州府民事傜役者多有不均,望下諸路轉運使定為九等,上四等戶量輕重給役,下四等戶並與免除。”詔令轉運使躬親詳定,勿複差官。

戊申,改南辨州曰化州。

戊辰,遼主如清河。

三月,丁亥,遼西南麵招討副使耶律旺陸、太尉華格遣人獻黨項俘。

戊子,左臨門衛上將軍劉鋹卒,贈太師,追封南越王。

癸巳,楊業敗遼師於雁門,殺其駙馬侍中蕭多囉,獲都指揮使李重誨。

閏月,甲寅,覆試權知貢舉程羽等所奏合格進士,得銅山蘇易簡等百一十九人,又得諸科五百三十三人,並分第甲乙,賜宴,始有直史館陪坐之製。進士第一等授將作監丞,通判籓郡;次授大理評事,諸令、錄事;諸科授初等職事及判、司、簿、尉事。劉昌言、顏明遠、張觀、樂史等四人,皆以見任官舉進士,帝惜科第不與,特授近籓掌書記。

辛未,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卒,其子延祿自稱留後,遣使修貢。夏,四月,丁醜,詔贈元忠燉煌郡王,授延祿歸義節度使。

遣供奉官盧襲使交州。時丁璉及其父部領皆死,璉弟璿尚幼,嗣稱節度行軍司馬、權領軍府事。大將黎桓擅權,劫遷璿於別第,舉族禁錮之,代總其眾。

襄陽縣民張巨源五世同居,內無異爨;戊子,詔旌表門閭。巨源嚐習刑名書,特賜明法及第。

遼主清暑燕子城。

初,劉繼元降,帝令殿前都虞候、武泰節度使崔翰先入慰諭,仍禁俘略之物無得出城。時秦王廷美以數十騎將冒禁出城,翰嗬止之。廷美怨,遂讒於帝。壬辰,翰罷為感德節度使。

詔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墮其故城。

是月,初以禮賢宅賜錢俶,俶獻白金三百斤為謝。

命有司定品官贖罰之令。

五月,丁卯,作端拱樓。

是月,遼地大雷,火乾陵鬆。

六月,己亥,以江州白鹿洞主明起為蔡州褒信縣主簿。白鹿洞在廬山之陽,常聚生徒數百人。江南後主時,割善田數十,歲取其租廩給之;選太學通經者授以它官,俾領洞事,日與諸生講誦。至是,起建議以其田入官,故爵命之。白鹿洞由是漸廢。

遼宋王喜袞複謀反,囚於祖州。

太常博士侯仁寶,益之子也,居洛陽,有大第良田,優遊自適,不欲親吏事。其妻,趙普妹也,普為宰相,仁寶得分司西京。盧多遜與普有隙,普罷相,因白帝以仁寶知邕州,凡九年不得代。仁寶恐因循死嶺外,乃上疏言:“交州主帥被害,國亂可取,願乘傳詣闕麵奏。”帝大喜,命馳驛召之。多遜言先召仁寶,必泄其謀,不如授仁寶以飛輓之任,令經度其事。帝以為然,秋,七月,丁未,以仁寶為交州路水陸轉運使,蘭州團練使孫全興等為邕州路兵馬都部署,寧州刺使劉澄等為廉州路兵馬部署,水陸並進以討之。

己巳,濟州言金鄉縣民李延家,自唐武德初同居,至今近四百年,世世結廬守墳墓;詔旌其門,賜以粟帛。

戊午,遼旺陸等複獻黨項俘。

八月,甲戌,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王仁贍密奏:“近臣、戚裏多遣親信市竹木秦、隴間,聯巨筏至京師,所過關渡矯製免算;既至,厚結執事者,悉官市之,倍取其直。”帝怒,以三司副使範旻、戶部判官杜載、開封府判官呂端屬吏。旻、載具伏罔上為市竹木入官,端為秦王府親吏喬璉請托執事者。己醜,貶旻房州,載歸州,端商州,皆為司戶參軍。因詔:“自今文武職官不得輒入三司公署,及不得以書劄往來請托公事。”

戊戌,幸錢俶第視疾,賜賚甚厚。

九月,甲辰,史館上《太祖實錄》五十卷。

詔有司遍告百官:“凡遇朝會,皆務恭虔,每內殿起居日,即須踧踖趨門,雍容就列;稍不端謹,便當劾奏。”

冬,十月,辛未朔,遼主命巫者祠天地及兵神。辛巳,將南侵,祭旗鼓。癸未,遼主次南京。

帝將巡北邊,己醜,詔:“自京師至雄州,發民除道修頓。”

庚寅,遼主次固安;己亥,自將圍瓦橋關。十一月,庚子朔,南師夜襲遼營,遼節度使蕭幹、詳袞耶律赫德戰卻之。

黎桓遣牙校齎方物來貢,仍為丁璿上表,自言徇將吏軍民之請,已權領軍府事,乞朝廷賜以真命。時孫全興等出師既逾時,帝察其意止欲緩兵,寢而不報。

壬寅,遼北院大王休格禦宋師於瓦橋東,守將張師突圍出,遼主親督戰,休格躍馬入陣,斬師,餘眾披靡,退入城。戊申,南師陣於水南,欲戰,遼主以休格馬介獨黃,慮為敵所識,亟命以玄甲白馬易之。休格遂率精騎渡水奮擊,南師大敗,追至莫州,橫屍遍野,生擒數將以歸。遼主賜以禦馬金盞,勞之曰:“卿勇過於名,若人人如卿,何憂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