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尚書省又言:“大河東流,為中國要險,自大吳決後,由界河入海,不惟淤壞塘濼,兼濁水入界河向去淺澱,則河尾將直注北界入海,中國全失險阻之限,不可不為深慮。”詔範百祿、趙君錫條畫以聞。百祿言:“臣等按行黃河獨流口至界河,又東至海口,熟觀河流形勢,並緣界河至海口鋪砦地分。使臣各稱界河未經黃河行流以前,闊一百五十步,下至五十步,深一丈五尺,下至一丈;自黃河行流之後,闊五百四十步,次亦三二百步,深者三丈五尺,次亦二丈。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與漢張戎之論正合。自元豐四年河出大吳,勢如建瓴,經今八年,衝刷界河兩岸,日漸開闊,連底成空,趨海之勢甚迅,雖遇泛漲非常,而大吳以上數百裏,終無決溢,此乃下流深快之險也。臣等竊謂本朝以來,未有大河安流,合於禹跡如此之利便者。其界河向去趨深走下,湍激奔騰,隻有闊深,必無淺澱,河尾安得直注北界,中國亦無全失險阻之理,不至上煩聖慮。”
壬戌,弛在京牧地與民。
甲子,遼主以霖雨罷獵。
五月,辛未,以著作郎範祖禹為右諫議大夫兼侍講。
祖禹上疏論人主正心修身之要,乞太皇太後日以天下之勤勞,萬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開導上心,曉然存之於中,庶使異日眾說不能惑,小人不能進。
癸酉,以禦史中丞李常為兵部尚書,侍禦史盛陶為太常少卿;皆坐不論蔡確改官也。
辛巳,知鄧州、觀文殿學士蔡確責授左中散大夫、守光祿卿、分司南京。
時中書舍人彭汝礪密疏救確,大略以“吳處厚開告訐之路,此風不可長”為言;盛陶亦騰章,意與汝礪合。已而安州言確已刮洗詩牌。其明日,確奏亦至,自辨甚悉,汝礪複救解之。論猶未決,梁燾、劉安世言確罪狀著明,何待分析,故有是命。汝礪又封還詞頭,即謁告,會王岩叟當製,遂草詞行下。
丙戌,梁燾、吳安詩、劉安世言蔡確罪重而責輕,傅堯俞、硃光庭相繼論列,範祖禹亦助之。於是太皇太後宣諭燾等,令密具行遣條例聞奏,燾等即以丁謂、孫沔、呂惠卿故事條上。
丁亥,宰執入對,太皇太後忽曰:“蔡確可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宰執愕立相視。範純仁言方今宜務寬厚,不可以語言文字暖昧不明之過誅竄大臣,劉摯亦以確母老,引柳宗元與劉禹錫播州事。呂大防因曰:“確先帝大臣,乞如摯所論,移一近裏州郡。”太皇太後曰:“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也。”於是不敢複言。純仁獨留身,揖王存論之,意不解。純仁曰:“臣奉詔,但乞免內臣押去。”太皇太後曰:“如何?”純仁以曹利用事言之。太皇太後曰:“無慮,彼必不死也。”是夜,批出,差入內供奉裴彥臣等押送,臣僚皆欲救止,而恐與初論相戾,且非體,遂不敢發。李常、盛陶、翟思、趙挺之、王彭年坐不舉劾,彭汝礪坐營救並不草責詞,皆罷去。擢吳處厚知衛州。
初,議竄確嶺嶠,純仁謂大防曰:“此路自丁晉公後,荊棘六七十年矣,奈何開之?吾儕正恐亦不免耳。”
知杭州蘇軾未行,密疏言:“朝廷若薄確之罪,則於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於太皇太後仁政為小損。謂宜皇帝降敕推治,而太皇太後特加寬貸,則仁孝兩得矣。”太皇太後善其言而不能用。
詔直龍圖閣邢恕,候服闋日落職,授承議郎、監永州鹽酒稅。先是恕自襄州移河陽,間道抵鄧州,見蔡確,相與謀所造定策事。及司馬康赴闕,恕特招康道河陽,因勸康作書稱確,為它日全身保家計。康以恕同年,又出父門下,信之,作書如恕言。恕本意必得康書者,以康為司馬光之子,言確有定策功,可取信於世。既而梁燾自潞州以左諫議召,恕亦要燾出河陽,既至,恕日夜論確定策功不休,且以康與確書為證。燾不悅,詣闕奏之。會吳處厚訐確詩,燾因與劉安世等請誅確。確既貶竄,恕亦坐謫。
太皇太後諭三省曰:“帝是先帝長子,子繼父業,其分當然,確有何策立勳邪!若使確它日複來,欺罔上下,豈不為朝廷害?恐帝年少製禦不得,今因其自敗,如此行遣,蓋為社稷也。”
康初欲從恕招,邵雍子伯溫謂康曰:“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先見朋友。”康曰:“已諾之矣。”伯溫曰:“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從之則必為異日悔。”公休,康字也。及燾等論確、恕罪,亦指康書,詔令康分析,康乃悔之。
初,梁燾之論蔡確也,密具確及王安石之親黨姓名以進,曰:“臣等竊謂確本出王安石之門,相繼秉政,垂二十年,群小趨附,深根固蒂,謹以兩人親黨開具於後。確親黨:安燾、章惇、蒲宗孟、曾布、曾肇、蔡京、蔡卞、黃履、吳居厚、舒亶、王覿、邢恕等四十七人;安石親黨:蔡確、章惇、呂惠卿、張璪、安燾、蒲宗孟、王安禮、曾布、曾肇、彭汝礪、陸佃、謝景溫、黃履、呂嘉問、沈括、舒亶、葉祖洽、趙挺之、張商英等三十人。”於是太皇太後宣諭宰執曰:“確黨多在朝。”範純仁進曰:“確無黨。”呂大防進曰:“確黨甚盛,純仁言非是。”劉摯亦助大防,言有之。純仁曰:“朋黨難辨,恐誤及善人。”退,即上疏言:“蔡確之罪,自有典刑,不必推治黨人,旁及枝葉。前奉特降詔書,盡釋臣僚往咎,自此內外反側皆安,上下人情浹洽,盛德之事,誠宜久行。臣心拳拳,實在於此。”範祖禹亦謂確已貶,餘黨可弗問,乃上言:“自乾興貶丁謂以來,不竄逐大臣六十餘年,一旦行之,四方無不震聳。確罷相已久,陛下所用,多非確黨。其有素懷奸心為眾所知者,固不逃於聖鑒,自餘偏見異論者,若皆以為黨確而逐之,恐刑罰失中而人情不安也。”
遼主駐赤勒嶺。
己醜,遼以準布瑪古蘇為諸部長,以西北路招討使耶律托卜嘉薦之也。自蕭迪嚕為招討之後,政務姑息,多擇柔願者用之,諸部漸至跋扈。托卜嘉含容尤甚,邊防益廢。至是複薦瑪古蘇,卒啟後來邊患。
癸巳,回鶻貢良馬於遼。
己亥,遼以同知南院樞密使事耶律鄂嘉知右伊勒希巴事,以左祗候郎君班詳袞耶律尼哩知北大王事。
六月,甲辰,範純仁、王存罷。
時梁燾、劉安世交章論純仁黨附蔡確,純仁亦求出外。吳安詩因言王存嚐助純仁救確,純仁當罷,存不可獨留。遂詔純仁依前官為觀文殿學士、知潁昌府,存為端明殿學士、知蔡州。
丙午,以樞密直學士、戶部尚書韓忠彥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許將為尚書右丞,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趙瞻為同知樞密院事。
丁未,以戶部侍郎蘇轍為吏部侍郎;三日,改翰林學士。
夏遣使來貢。
甲寅,夏遣使如遼謝封冊。
壬戌,遼以參知政事王言敷為樞密副使,賈士勳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秋,七月,庚午,遼主獵於沙嶺。
乙亥,安燾以母憂去位。
丙申,詔戶部,令諸路提刑司下豐熟州縣,量增錢廣行收糴,從司馬康、劉安世、範祖禹請也。
壬辰,遼主駐藕絲澱。
丙申,都水監言:“宗城決溢向下,包蓄不定,河勢未可全奪。且為二股分行,以紓下流之患,雖未保冬夏常流,已見有可為之勢。必欲經久,當遂作二股,仍須增添役夫,乃為長利。”詔有司具析保明以聞。
八月,壬寅,敕郡守貳以四善三最課縣令,吏部歲上監司考察知州狀。
丁未,翰林學士蘇轍言:“臣竊聞河道西行,孫村側左大約入地二丈以來,而見申報,漲水出岸,由新開口地東入孫村,不過六七尺。欲因六七尺漲水而奪其地二丈河身,雖三尺童子知其難矣。然朝廷遂遣都水使者開河道,進鋸牙,欲約之使東。方河水盛漲,其西行河道若不斷流,則遏之東行,實同兒戲。臣願陛下急命有司,徐觀水勢所向,依累年漲水舊例,因其東溢,引入故道,以紓北京朝夕之憂。其堤防壞決之處,第略加修葺,免其決溢,候河勢稍定,然後議之。不過一月後,漲水既落,則西流之勢決無移理,而群小妄說,不攻自破矣。”
辛酉,太皇太後詔:“今後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
乙醜,都水監句當公事李偉言:“開撥直堤,放水入孫村口故道,水勢順快,朝廷當極力閉北流,乃為上策。若不明詔有司,即令回河,深恐上下遷延,議終不決,觀望之間,遂失機會。乞複置修河司。”從之,仍以都提舉修河司為名。
九月,己卯,朝獻景靈宮。
辛巳,大饗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賜齎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
乙未,檢舉先朝文武七條,戒諭百官遵守。
右諫議大夫範祖禹言:“陛下前者罷修河司,中外無不以為當。今才曆三時,複興回河之役,徒以執政恥其前言之失,必欲遂其妄舉大役,河本無事而人強擾之。伏望明諭大臣,博采群言,息意回河,無以有限之財力填不測之巨壑,勿徇一言之失而冀必不成之功。乞罷提舉修河司,散遣官吏兵夫,其北河決溢,隨宜救護。”不報。
初,遼主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命耶律伊遜等更定條製。時校定官即重熙舊製,刪其重複者為五百四十五條,取律一百七十三條,又創增七十一條,凡七百八十九條,增重編者至千餘條,皆分類列。以太康間所定,複以律及條例參校,續增三十六條。其後因事增校,至大安三年止,又增六十條。條約既繁,典者不能遍習,愚民莫知所避,犯法者眾,吏得因緣為奸。冬,十月,乙巳,遼主詔曰:“法者,所以示民信,使民可避而不可犯也。比命有司纂修刑法,然不能明體朕意,多作條目以罔民於罪,朕甚不取。自今複用舊法,餘悉除之。”
戊申,翰林學士蘇轍上《神宗禦製集》九十卷,詔於寶文閣收藏。
癸醜,禦邇英閣,進讀《三朝寶訓》。
十一月,丁卯朔,遼以燕國王延禧生子,大赦,妃之族屬進爵有差。
癸未,以門下侍郎孫固知樞密院事,中書侍郎劉摯為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傅堯俞為中書侍郎。先是梁燾、劉安世入對延和殿,太皇太後令具可用臣僚姓名以進,燾、安世乃以堯俞及蘇頌薦,至是堯俞遂大用。
乙酉,有星色赤黃尾,跡燭地。
己醜,太皇太後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
壬辰,改發運、轉運、提刑預伎樂宴會徒二年法。
甲午,知杭州蘇軾言:“浙西艱食已甚,今歲兩浙水鄉種麥絕少,深恐來年必有饑饉盜賊之憂。轉運司上供額斛及補填舊欠共一百六十餘萬石,乞且起一半或三分之二。”詔許留上供米三分之一。由是米不翔貴,複得賜度牒百道,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方春,即減半價糶常平米,又作飦粥藥,濟活者甚眾。
杭頻海,水泉鹹苦,唐刺史李泌,始導西湖,作六井,民以足用。及白居易複浚西湖,引水入運河,溉田且千頃。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而水無幾矣。運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給於江,潮水遊河,泛溢闤闠,三年一浚,為居民大患,六井亦幾廢。軾始至,浚茆山、鹽橋二河,以茆山一河專受江潮,以鹽橋一河專受湖水,複以餘力修治六井,民稍獲其利。軾曰:“若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乃取救荒之餘,複請於朝,得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徑十三裏,植芙蓉、楊柳於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曰蘇公堤。
十二月,丁酉朔,正議大夫章惇始除喪,降授通議大夫,提舉抗州洞霄宮。初,梁燾等劾奏惇用賤價奪民田,詔候服闋與宮觀差遣,故有此授。
癸醜,更定朝儀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
甲寅,減鄜延等路戍兵歸營。
戊午,以禦史闕,令中丞、兩省各舉二人。
初,範祖禹聞禁中覓乳媼,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時,上疏勸進德愛身,又乞太皇太後保護上躬,言甚切至。太皇太後諭曰:“乳媼之說,外間虛傳也。”祖禹對曰:“外議雖虛,亦足為先事之戒。臣侍經筵左右,有聞於道路,實懷私憂,是以不敢避妄言之罪。凡事言於未然,則誠為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陛下寧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無及之悔。”
是月,劉安世又言:“臣前月末,聞權罷經筵,意謂將有燕享。今複半月,講臣久不得望清光。乃者民間喧傳禁中見求乳母,遂謂陛下浸近女寵,此聲流播,實損帝德。”
它日,呂大防奏事,太皇太後諭曰:“劉安世有疏言禁中求乳母事,此非官家所欲,乃先帝一二小公主尚須飲乳也。官家常在吾榻前閤內寢處,安得有此!”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祐五年(遼大安六年)
春,正月,丁卯朔,禦大慶殿視朝。
丁醜,朝獻景靈宮。
乙酉,範祖禹上答刂子四道。其一曰:“經筵闕官,宜得老成之人。韓維風節素高,若召以經筵之職,物論必以為愜。”其二曰:“蘇頌近乞致仕。頌博聞強識,詳練典故,陛下左右,宜得殫見洽聞之士以備顧問。”其三曰:“蘇軾文章,為時所宗,忠義許國,遇事敢言,豈可使之久去朝廷!”其四曰:“趙君錫孝行,書於《英宗實錄》,輔導人君,宜莫如孝;給事中鄭穆,館閣耆儒,操守純正;中書舍人鄭雍,謹靜端潔,言行不妄。此三人者,皆宜置左右,備講讀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