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3)(2 / 2)

三國時期風起雲湧,英雄輩出。吳國的大將呂蒙就是其中之一。憑借赫赫戰功,他得以身居要職,但是學識卻沒有一點長進。一次,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隻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開始學習。一天魯肅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誌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這麼晚才看到事物的變化呢!”後來,魯肅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這一段佳話也為後人留下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典故,提醒人們永遠不要放棄學習,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如果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古董”,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

我們沒有方仲永那麼高的天賦,如果連呂蒙那樣學習的決心也沒有的話,我們還會有什麼作為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注釋

玉:沒有經過加工和雕飾的玉石。

琢:雕刻、打磨。

器:器物、用具。

義:義理、道理。

玉石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不求上進,就不能明白道理。

心解

學習的意義

這四句用比喻的手法告訴人們接受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古代時的人們認為玉石是很寶貴的,而且有佩戴玉的習慣,所謂“君子比德於玉”。玉像仁一樣溫和潤澤,像勇一樣不屈不撓,像智一樣有條有理,像信一樣始終如一。一塊藏在岩石中的玉石要變成一塊精美的玉器,除了要有“伯樂”的欣賞之外,還要有能工巧匠的琢磨。同樣,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離不開師長的“琢磨”。

嶽母刺字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那麼一代名將嶽飛又是怎麼教育他的兒子嶽雲的呢?由於當時金兵的侵略燒殺,嶽雲從小與父母分離,顛沛流離。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嶽飛將其編入部將張憲的隊伍中,當一名小卒,並對他“約法三章”。在嶽飛的嚴格教導下,嶽雲勤學苦練,可謂文武雙全。有一次,小嶽雲與將士一起騎馬進行爬山練習,不小心馬失前蹄摔倒在地。嶽飛見了大怒,並指責嶽雲說:“這全是平日練習不認真造成的,如果是在戰場上,豈不誤了國家大事?”當即下令將他推出去斬首。眾將士急忙求情,希望念其年幼,能夠法外開恩。盡管如此,嶽飛最後還是下令將嶽雲打了一百軍棍。從此嶽雲更加刻苦練習,練就了一副鋼筋鐵骨,也成為一代名將。嶽雲固然是一塊質地不錯的玉石,但是隻有經過嶽飛的精心雕琢才能成為貨真價實的美玉。

除了師長的教育,還需要自己主動地學習。在談到學習的重要性時,英國著名的文學家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那麼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學習能夠開闊視野。讀史使人明智,因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詩使人聰慧,因為詩句是最充滿智慧且精辟的語言;演算使人精密,因為數學會讓心細如發;哲理使人深刻,因為你可以獲得更為深刻和多元的看問題角度;倫理學使人有修養,因為那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的結晶;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因為隻有懂得邏輯你才能出口成章。

學習能夠豐富人生經驗。每天世界上都會發生成千上萬件事情,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活動區域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親身經曆所有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從書本和別人那裏學習,從而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在當今社會,學習更是生存的一項技能。隻有不斷地學習,你才可以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隻有不斷地學習,你才能不被時代拋下;隻有不斷地學習,你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現代人必須要麵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