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少故事,講的是猴子如何運用計謀,在同森林中一些狡猾或凶猛的動物的鬥爭中取勝的事跡,其中同樣塑造了猴子聰慧可愛的形象。例如,在漢族流傳頗廣的《狐狸、猴子和兔子》講道:狐狸老是欺騙和捉弄其他的動物,森林裏的動物都想有個辦法懲罰它一下。有隻猴子想出一個好辦法,它找到狐狸,告訴它說世界上有一種最好吃的東西,那就是馬屁股上的肉,不過,要想吃到這種東西,必須先把自己的尾巴和馬的尾巴牢牢係在一起,才能保證在馬奔跑的時候追上它。狐狸聽了這話,格外高興。為防別人同它分享這種美味,它獨自偷偷地去找猴子所說的馬。馬勞累了一天,正在熟睡,狐狸找到它後,悄悄把自己的尾巴和馬的尾巴拴在一起,然後在馬屁股上狠狠咬了一口。馬一下子痛醒了,懵懂之中,撒腿就往前跑去。狐狸立時翻倒在地,被馬拖著滾出去好遠,身上被拖得青一塊紫一塊的。躲在一邊的猴子看見後,高興得拍手打掌,雙腳直跳,一不小心從樹上跌了下來,把屁股都摔紅了。山頂上的兔子看見了,樂得哈哈大笑,結果把嘴也笑豁了。這種類型的故事,有時被加上了釋源性的結尾,說從此之後,猴子的屁股便一直是紅的,兔子的嘴是豁的,馬再也不敢臥著睡覺,狐狸的身上也總是斑駁陸離的。這種情形下,故事已向傳說的體裁轉化了。
流傳在藏族的《公正的猴子》,則是講猴子運用計謀幫助弱者的故事:有個獵人在森林邊挖了一個陷阱,並把它偽裝得不露痕跡。但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棵大樹上的猴子看見了。獵人走後,猴子及時攔住了跑過來的一隻兔子,使它免於落阱之災。但兔子在繞道前行的路上,遇到了一隻大灰狼,要吃掉兔子。兔子在危急中,提出應該找個公正者評評理,由它來決定自己是否該被狼吃掉。狼讓剛好走過來的一隻狐狸做裁決,趨炎附勢的狐狸堅持“弱肉強食”的觀點,說兔子應該讓狼吃掉。兔子認為狐狸太不公平,執意要再找一個真正的公正者來判決。它們正好遇見猴子,便請它當公證人。猴子知道內情之後,說既然講弱肉強食的理,狼就應該顯示自己比兔子強的本領,它提出了一個建議,要它們來賽跑:
“……這樣辦吧!前麵有一株歪脖子柏樹,就在這段距離內比賽好了。狼先生,你在前麵跑。兔子!你在後麵追。中間隔二十步。要是追不上,狼就吃掉兔子。要是追上了呢,那就證明狼說的是假話。”
狼聽了,心裏盤算道:“兔子哪裏是我的對手,何況我還多占了二十步的便宜哩。”便一口答應了。
狐狸見狼輕而易舉地就要得到一塊美肉,很想分一點殘羹,忙插嘴道:“嗨!嗨!比賽還沒有開始,我就知道誰輸誰贏了。狼大哥是森林中有名的飛毛腿,兔子不用說與它較量,就連我它也休想追得上。”
猴子笑嘻嘻地說道:“既然你也想參加比賽,那就按剛才講好的條件,若是你贏了,也分給你一塊兔肉吃,好不好呀?”
狐狸拍著胸膛,說道:“比就比,我狐狸也不是膽小鬼。”
過了一會兒,猴子發出“預備,跑”的口令,狼和狐狸生怕被兔子追上,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當狼和狐狸朝著歪脖子柏樹衝刺的時候,猴子還在後麵一個勁地喊:“加油!加油!”
突然,“笛”的一聲,狼和狐狸雙雙墜入了陷阱。一個鼻子碰腫了,一個臉被摔傷了,過了好一陣子,才回過神來,知道上了猴子的當。它們又氣又恨,拚命掙紮。想從陷阱裏跳出來。可是獵人的陷阱挖得太深了,狼和狐狸用盡全身力氣也毫無用處,最後,累得“呼呼呼”地斷了氣。
……
總的來看,這些故事,都塑造了一種足智多謀、活潑可愛的猴子的形象,表達了對於猴子不畏強暴、伸張正義的品質的讚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