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前告知孩子你的安排
父母應該事先給孩子計劃、安排好一些事情,這樣就不會發生和孩子衝突的事件了。
例如,家長打算吃過飯帶孩子出去散步,那最好在吃飯的時候就告訴孩子,吃完飯會有什麼安排。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等媽媽洗完碗後,咱們就一起出門。別畫畫了,因為你畫畫的時間要比媽媽洗碗的時間長得多,到時候天都黑了,我們就不能去公園玩了。”媽媽還可以在自己洗碗的時候,讓爸爸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就不會出現,要出門了孩子卻在畫畫,父母強行拿走孩子的畫筆,拉著孩子出門的情形了。
2.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有利於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概念。
例如,孩子正玩在興頭上,飯做好了。父母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是吃飯呢,還是接著玩呢?”孩子大都會選擇接著玩耍,而不去吃飯。這時父母可以選擇快速吃飯、快速洗碗,而不必強行把孩子押到飯桌前。當孩子玩累了,想起吃飯時,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吃飯的時間過去了,飯早就吃完了。”父母應該讓孩子體驗一下自己做選擇的後果,這樣孩子以後就知道,吃飯的時間到了就必須吃飯,而不能做其他的事情。父母既然這樣做了,就不要怕孩子餓肚子而給孩子留飯,否則是起不到作用的。
3.把孩子的事情當作大事情
父母應該把與孩子良好的溝通放在首位,尊重孩子,重視孩子的事情。
例如,當孩子正在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學校裏發生的事情時,媽媽最好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對孩子說:“做作業去,哪兒那麼多的廢話。”而應該耐心地聽孩子說,不時地和孩子討論一下。孩子說完自然會去做作業的,但是如果不讓他把話說完,他不僅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而且無法集中心思去學習。
又例如,孩子正在做手工製作,媽媽的朋友來家裏做客。這時媽媽最好不要打擾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麵前與朋友大聲聊天,而應該把孩子房間的門輕輕關上,到離孩子遠一點的房間與朋友聊天。傳統的觀念總是認為,家裏來了客人,就要孩子出來和客人打招呼,以表示禮貌。其實,父母去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才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寫給父母
孩子能沉醉在自己所做的事情當中,他才能體味到快樂的滋味。父母要讓孩子有沉醉於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空間和機會。同時,父母還要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也不希望別人介入自己領域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