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1 /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更有人形象地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可以說,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感染和熏陶著孩子。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做到某些事情,或者對孩子提出某些要求,家長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

父母拿什麼教育孩子?自然要拿較高的文化水平、道德水準、思想品質等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東西來教育孩子。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重言傳輕身教,隻是要求孩子該怎樣去做,卻不能自律,不能在實際行動中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不能用行動去感染孩子。

比如,一些父母教育孩子要認真學習,不要貪玩,而自己卻沉溺於賭博、酒店、舞廳;一些父母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而自己對父母卻不孝也不順,經常在孩子麵前大聲責備老人;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用語要文明,待人要禮貌,而自己卻滿嘴髒話,對人粗魯。這樣,怎能教育出好孩子?很難想象,一對不求上進,天天玩麻將、喝酒、進舞廳的父母,會教育出一個品德良好、學習優秀的孩子來。

張強是某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在放學後跑來向他的班主任訴苦:“我媽媽很不好,老是要我好好讀書。”他的班主任納悶了,問他:“這有什麼不好?”

“媽媽老說,她現在給我住樓房,我以後就要給她住公寓;她現在供我在國內讀書,我以後就要供她到國外生活……媽媽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好,還老要求我一定要考重點中學……”張強一五一十地將心裏話都說了出來。

班主任這才弄明白,難怪孩子想不通,原來他是覺得,為什麼媽媽現在對我的付出,都是為了在未來向我索取呢!雖然大人們都不難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她隻是在向孩子展望美好的未來,可是,在孩子眼裏,大人卻變成是自私的,隻一味嚴格要求孩子,卻對自己放鬆要求。

“如果媽媽是個農民,隻要她能種出全村最大的白菜,我就會佩服她;如果媽媽是個環衛工人,隻要她能掃出杭州最幹淨的路,我就向她學習,可是媽媽……”“媽媽老說,她就這個樣子了,可她為什麼就不想辦法改變自己呢?”張強的這些話讓班主任感觸良多。媽媽為什麼就不能改變呢?這是孩子最大的疑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孩子通過觀察,會從父母那裏了解到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從而得出自己的行為準則。父母以身作則,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孩子行動的表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因此,作為父母,必須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起模範帶頭作用,作一個好的表率與榜樣。

作為孩子,他有理由認為,父母讓他做連父母也做不到的事很不公平。有這種想法的孩子怕父母的訓斥,往往是迫於父母的威力才隻好努力做下去的。這很容易使父母在孩子心中失去威望。當孩子連父母都不信任時,他還可能對誰信任呢?這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隨著年齡的長大,他會懷疑父母,懷疑老師、同學,懷疑整個社會。他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對很多事情毫無興趣。這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就都難以實現了。

教育孩子的一個真諦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其實父母隻要把自己該做的都做好了,在孩子麵前樹立一個好榜樣,孩子自然而然會在父母的影響下往好的方麵發展。

教育專家認為,總是對孩子提要求,最後隻可能出現兩種結果,要麼孩子非常懂事,懂事得讓人心疼,要麼孩子在重壓之下選擇自暴自棄。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孩子可以改變,父母當然也可以改變。家長應該遠離要求者的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榜樣,這才是對孩子最好、最生動的教育。

不少父母對此有所認識,聽到類似的教育理論他們也會有所覺醒,但在生活中他們又不自覺地繼續做著早已習慣了的那一套,把有關的教育理論忘得一幹二淨。所以說,想要改變孩子,做父母的還是先要改變自己。你想讓孩子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就先變成那樣一個人,給孩子做做榜樣吧!

寫給父母

其實,父母在嚴格要求子女時,也要給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讓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說理,更要以身作則,在各方麵為孩子做出表率。不能認為自己出點小錯無關緊要,不能總是做壞的示範,更不能習慣堅持自己的錯誤。因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準則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