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命信息緣起“根性”(2 / 3)

《中庸》這本書一定得好好看看。如果把《中庸》看明白了,反過頭來看《易經》的時候,就很容易讀懂了。

作者:您可否從陰陽學角度說一說《中庸》?

彭江濤: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麵構成的,這兩個方麵就稱為陰陽。陰陽學上很簡單,就是在你把握中庸之道的時候,進入不偏不倚的狀態。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是周而複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於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後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人生下來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時候,我們說,“陽”是什麼?“陽”是全開放的宇宙。我們自己形成了一個新的宇宙體。那麼人的五官也好,人的整體也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那麼對於大宇宙來講,我們是互相吸引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嘛!所以我們把大宇宙認為是陽的。不要想成簡單意義上的陰和陽。一般認為陰和陽是相互對立的事物,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我們講大宇宙和小宇宙概念,所以你看《易經》的易字是個象形字,上麵是日,下麵是月,而這個月是一個開放式的月。而不是我們寫的明,日在左,月在右。所以人在學《易經》的時候要清楚,最難的其實是最簡單的,同時人是一種大陰頂陽。

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將大宇宙的陽和我們小宇宙的陰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立信息係統。那麼我們的小宇宙一定要知道,抱陰守陽,時刻處於一種和宇宙相接收的狀態,形象上表現就是金字塔和打坐的姿勢,“陰”中一定要有“陽”。我們的“陽”是什麼呢?我們人類的“陽”就是我們俗稱的“靈”,就是我們的“本我”,或者說是我們的佛心、佛性。這個“靈”就是我們內心中的“陽”。要使我們的“陽”釋放能量,放光發熱的最好辦法就是開悟,使陰陽統一起來,當我們肉體的“陰”消亡的時候,身體中的“陽”獲得新生,就是我們看陰陽魚中的魚眼。

那大宇宙裏的“靈”是什麼呢?我們把大宇宙稱為一個“大陽”嘛。那麼“大陽”裏麵的陰——宇宙的心,跟我們對應的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心”!我們和宇宙是心心相通,相互吸引的,“心靈”就是孕育我們自然裏麵的信息場。所以我們說靈感突然來了,是我們在自然中捕捉到了信息,在環境中捕捉到了信息。而這個信息場是非常厲害的,但又非常容易被傷害,因為它有時不完整,所以我們有時會越位,進入超越的狀態。

作者:那信息現在已經研究到什麼程度了?

彭江濤:那要看我們如何理解了。執行力的關鍵是理解力,信息的關鍵也是理解,明理方解,但要做到正確理解信息又是真的很不容易。人一定要知道,每一件東西都有信息存在。而這個信息存在必須要鮮活的,跳躍的。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了,現在有個最新的名詞叫做物聯網。物理上每個物體都可以通過它的信息進行傳導,來進行認知。以後的信息應是“心”聯網的時代,無極識別係統,無極生太極,道生一,一生二,現在是二,所以要提升至一,終極到無極。

中國寫的第一本關於信息的書就叫《易經》。所以《易經》是一本信息的書。

作者:(開玩笑)這句話源自哪裏?彭江濤嗎?

彭江濤:(笑)是的,彭江濤。為什麼呢?第一,計算機的根本是二進製,就是陰陽。利用二進製對陰陽概念進行置換,用“陰”來表示“0”,用“陽”來表示“1”,數的二進製就等同於自然界的“陰”和“陽”,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兩種對立統一的能量。既然二進製的“0”和“1”通過計算機能夠創造出一個虛擬的、紛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陰陽為什麼不能形成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呢?當然能,因為自然界中現實存在的陰陽兩種能量就是計算機世界中虛擬的二進製。所以說,自然界中“陰陽”能量就像計算機中的“二進製”一樣,真實地構成了我們紛繁複雜的“萬有”世界。區別在於自然界的“陰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兩種“陰陽”能量存在著各自的特性和規律,並不斷地相互作用和影響,而計算機中的“0”和“1”隻能按照我們人類給定的條件來運行,不能體現現實世界陰陽能量對立統一的特性,不能完全複製現實世界中“陰”和“陽”的全部特征和規律。

如果我們把計算機裏麵的東西“本我”的話,計算機需要的是什麼呢?是對每一組數據進行處理。我們姑且稱這個宇宙是一個條形碼的世界,就是信息標識的世界。那麼《易經》通過八八六十四卦,恰恰是給宇宙所有的物質進行了信息標識。這是很難的呀!我們知道詞彙是有限的,今天漢字才有多少字啊?單詞一共才有多少個啊?詞彙是有限的,要麵臨枯竭的。而條形碼不是,條形碼可以產生千萬種,甚至千萬億種。這就是古人很聰明的地方,用條形碼對世界進行全方位的詮釋。但是它是基礎。太極八卦的核心是太極圖,其有兩陰陽眼就是關鍵的點。

作者:現在人們從觀念上隻接受比如電腦啊,電信什麼的信息概念,但現在人們還不太理解和接受生命信息的概念。不久前我采訪了一個易經專家,也談了“生命信息的主題”。

彭江濤:人們雖然不承認物理信息以外的信息,但我們經常愛用兩個字來形容:理解。人和人之間總說理解。那麼理解是什麼?理解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如果通暢了,就是說介質通暢了,那麼理解力或者說理解信息的準確送達力就很清晰,就像手機信號一樣。就像波動能量的傳遞,需要某種物質基本粒子的準彈性碰撞來實現。這種物質的成分、形狀、密度、運動狀態,決定了波動能量的傳遞方向和速度;這種對波的傳播起決定作用的物質,我們稱為這種波的介質。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通暢了,就是說這個介質通暢了。

作者:那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是什麼?

彭江濤:信息說的不僅僅是語言,不僅僅是眼神,也不僅僅是動作,或者說也是也不是。那我們把剛才說的語言、眼神、氣味、肢體動作,比喻成光,比喻成聲波,比喻成各種傳導的介質。如果它隻是一種介質,傳導過來,因為它的先天問題,就像我們手機有信號問題,圖像有清晰問題一樣,會產生對方接收以後的再次理解。我們接收的許多物理信息傳導過來以後都需要二次理解,二次去讀取。所以讀取的準確率越高,你的分辨率越高。從手機能夠看出來,電腦也是一樣的,人和人之間也一樣。比如夫妻,兩個人如果越親密,越能達到了無礙的時候,兩個人信息的讀取就越準確了。所以中國有句話“心有靈犀一點通”。就什麼也不用說,甚至連眼神都沒有,對方就先明白了。再比如中國有句名言“兒行千裏母擔憂”,兒子能夠在千裏之外感受到母親的擔憂,那麼請問,母親通過什麼方式來告訴兒子她的擔憂呢?既沒有打電話也沒有看到母親的書信,也沒有看到母親的圖像,但他心裏知道母親在擔憂他。那就是我們說的信息。人和人之間的信息我們稱之為“念”。一“念”之間遠隔千裏。一“念”之間超越了宇宙之間的任何障礙。所以我們今天會說思念。思念是一種力量。而這種“念力”會有很大的一種力量。

作者:“念”是今天信息的一種表達方式。

彭江濤:對,就是說當下我們讀取的信息叫做“念”。那麼以前讀取的信息叫做“忘”。

作者:是因為人們想忘記不好的東西嗎?

彭江濤:因為你的心已經過去了,在你的心裏已經過去了,所以我們用過去時的方法叫“忘”。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強迫自己想過去的事情,那麼這個人是什麼呢?是“妄想”。這個事情很不好。如果說以後的事情是什麼,是我們想象一個圖像在我們的心裏麵,這就叫想念的“想”。

作者:你覺得未來信息叫做“想”是嗎?

彭江濤:對,“想”。所以我們發現挺有意思的,說我想念這個人啦,怎麼想他啊?想他的音容笑貌,想他回來時的感覺,想再過二十年這個人是什麼樣子。你看,我們說想一想以後是什麼樣子,但不說望一望以後是什麼樣子。(笑)如果我們把忘、念、想這三個字擱到一個平台的時候,讓它用一個字來表現的時候,我們用了一個字叫“觀”。既不是“忘”,也不是“念”,也不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