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標靶,絕不做無效的“能人”
無效的“能人”,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或許有疑問,在我們以往的認識中,才能越高,越具有競爭力,工作也越有效。但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拋出了這個令人振聾發聵的觀點: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並不是成果。他們也不知道,一個人的才能,隻有通過有條理、有係統的工作,才有可能產生效益。智力、想象力和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隻有通過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所謂效率,也就是需要個人自身充當自己的管理者,讓自己做對的事情。也就是,要在行動之前,找到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著名的人力資源培訓專家吳甘霖博士也曾說過:“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正確界定。弄清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就等於找準了應該瞄準的‘靶心’。否則,要麼勞而無功,要麼南轅北轍。”
這個靶心就應該成為一個人行動的指南針。有明確目的的人是在為美好的結果而努力,沒目標的人隻會在原地折騰。任何一個優秀的人絕不會在盲目中折騰,他們總會在行動之前就為自己設定了努力的方向。
有一個年輕人向拿破侖·希爾討教職業上的事情,這位年輕人舉止大方,已經大學畢業4年了。
他們先從年輕人目前的工作談起,並了解了他所受的教育情況、家庭背景以及對事情的態度等。希爾突然問他:“你找我,是不是想讓我幫你換份工作呢?”
年輕人回答:“是的。”
希爾又問:“你想要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呢?”
年輕人比較沮喪:“問題就在這裏,我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希爾說:“不妨讓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10年以後你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子呢?”
年輕人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別人一樣,待遇很優厚,並且能買下一棟好房子。”
希爾笑了笑,對年輕人說:“你現在的情形好比是跑到航空企業裏說:‘給我一張機票’,你並沒有說出你的目的地,人家怎麼能把票賣給你?同樣道理,除非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標方向,否則你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年輕人聽完希爾的話,開始認真的思考。幾個小時過後,年輕人滿意地離開了。
一個沒有行動方向的人,無異於盲人騎瞎馬,即使有再大的能力,其前景絕對不可能樂觀。方向和目標可以喚起一個人成功的信念。一個心中有方向的人,會成為創造曆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方向的人,終其一生必定碌碌無為。
麵對問題,人們常有的第一感覺,就是巴不得立即找到好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連自己真正麵對的問題是什麼,自己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將獲得什麼結果都無法確定或是沒有想清楚,那麼就隻會收到忙忙碌碌卻毫無成效的結局。
要想勞而有功地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就要對目標進行界定,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目的,也就找準了你應該瞄準的“靶心”。隻有對準“靶心”才能射中問題的核心;隻有認準問題的核心、選對方法,才能做好事情。
20世紀80年代,當古茲維塔接掌可口可樂總裁時,他麵對的是百事可樂的激烈競爭,可口可樂的市場成長正被它蠶食掉。古茲維塔手下的那些管理者,把焦點全灌注在百事可樂身上,一心一意隻想著一次增長百分之零點一的市場占有率。古茲維塔決定停止與百事可樂的競爭,而將著眼點放在了問題的根源:美國人液態食品的消費需求上。
他問起美國人一天的平均液態食品消耗量為多少?答案是十四盎斯。可口可樂在其中有多少?答案是兩盎斯。古茲維塔說,可口可樂需要在那塊市場做大占有率。我們的競爭對象不是百事可樂,要是占掉市場剩餘十二盎司的水、茶、咖啡、牛奶及果汁。當大家想要喝一點什麼時,應該是去找可口可樂。
為達此目的,可口可樂在每一街頭擺上販賣機,銷售量因此節節上升,百事可樂從此再也追趕不上。
正因為古茲維塔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是可口可樂的市場占有率,才找到了真正的突破點,及時轉換競爭策略,最後使得可口可樂將百事可樂遠遠地甩在了身後。這不得不歸功於古茲維塔正確地認準了自己的行動目的。否則,即使他擁有再強的能力,也隻能在對手麵前甘拜下風。
作為員工,必須在尋找方法的時候有一個正確的方向。無論你多麼意氣風發,無論你是多麼足智多謀,無論你花費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會過得很茫然,漸漸就喪失了鬥誌,忘卻了最初的夢想,就會走上彎路甚至不歸路,枉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誤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方向是前進路上的航標。在職場中也一樣,我們不怕困難重重,隻要我們找準了行動的方向,就可以努力前行。因此,當遇到問題,接到任務,需要通過找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優秀的員工必須明確自己解決問題的真正目的和渴望通過解決問題所達到的目標,圍繞著這些展開尋找解決之道,才能有效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想要的結果。因為隻有正確的界定問題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化整為零,將難題進行分解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被一個問題的複雜和棘手所嚇倒,認為解決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常常心生恐懼,還未真正開始戰鬥就已經敗了。這樣對解決問題有害而無利。
當工作中遇到較大的困難時,當距離工作目標尚較遙遠時,不妨采取將大目標進行分割的方式,將困難劃分為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具體目標,繼而有針對性地去攻破,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取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個小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鬆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隻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是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後,意大利馬拉鬆邀請賽在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賽一一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
記者又請他談經驗。山田本一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幾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所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越過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公裏外終點線的那麵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裏時,我就疲憊不堪,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其實,山田本一的成功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奧秘,就是他把自己長跑的目標分解了,從而實現一個個的小目標有了充足的信心,進而幫助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現在想來,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嗎?
把目標分割開來,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後將其各個擊破,這是實現終極目標的最有效方法。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困難不可逾越,成功無法企及,正是因為覺得目標離自己太過遙遠而產生畏懼感。
1872年,“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來到美國。當地有關團體立即來訪,請求他在波士頓指揮音樂會,施特勞斯答應了。但談演出計劃的時候,他被這個規模驚人的音樂會嚇了一跳。
原來,美國人想創造一個世界之最:由施特勞斯指揮一場有2萬人參加演出的音樂會。而一個指揮家一次指揮幾百人的樂隊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況是2萬人?
施特勞斯想了想,居然答應了。到了演出那天,音樂廳裏坐滿了觀眾。施特勞斯指揮得非常出色,2萬件樂器奏起了優美的樂曲,觀眾聽得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