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在你自己身上(1 / 3)

適者生存,“試”者成功

在自然界裏,有一個規律就是適者生存,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鬥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這是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提出來的。而在現今的職場上,也存在一個規律,那就是“試”者成功,在職場的鬥爭中,敢於“試”,能鍥而不舍尋找方法的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在任何企業和機構裏,成功都首先屬於那些敢於嚐試,主動進取者,屬於主動讓自己勝任者。成功需要嚐試,實現理想需要嚐試,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更離不開嚐試。如果你畏懼前路的恐懼而不敢嚐試,那可能永遠也無法成功,而如果你敢於嚐試並采取正確的行動,你將擁有精彩的人生。因為解決問題,往往從敢於嚐試開始。

聽說英國皇家學院公開張榜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維選拔科研助手,年輕的裝訂工人法拉第激動不已,趕忙到選拔委員會報了名。但臨近選拔考試的前一天,法拉第被意外通知,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因為他是一個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了,他氣憤地趕到選拔委員會。但委員們傲慢地嘲笑說:“沒有辦法,一個普通的裝訂工人想到皇家學院來,除非你能得到戴維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猶豫了。如果不能見到戴維教授,自己就沒有機會參加選拔考試。但一個普通的書籍裝訂工人要想拜見大名鼎鼎的皇家學院教授,他會理睬嗎?

法拉第顧慮重重,但為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還是鼓足了勇氣站到了戴維教授的大門口。教授家的門扉緊閉著,法拉第在教授門前徘徊了很久。終於“篤篤篤篤”,教授家的大門被一顆膽怯的心叩響了。

院裏沒有聲響,當法拉第準備第二次叩門的時候,門卻“吱呀”一聲開了。一位麵色紅潤、須發皆白、精神矍鑠的老者正注視著法拉第,“門沒有閂,請你進來。”老者微笑著對法拉第說。

“教授家的大門整天都不閂嗎?”法拉第疑惑地問。

“幹嗎要閂上呢?”老者笑著說,“當你把別人閂在門外的時候,也就把自己閂在了屋裏,我才不當這樣的傻瓜呢。”他就是戴維教授。他將法拉第帶到屋裏坐下,聆聽了這個年輕人的敘說和要求後,寫了一張紙條遞給法拉第:“年輕人,你帶著這張紙條去,告訴委員會的那幫人說戴維老頭同意了。”

經過嚴格而激烈的選拔考試,書籍裝訂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維教授的科研助手,走進了英國皇家學院那高貴而華美的大門。

勇於嚐試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法拉第麵對大名鼎鼎的皇家學院教授,選擇了逃避,他永遠不可能走進英國皇家學院那高貴而華美的大門。嚐試以後,即使我們麵臨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留下來的絕不僅僅是要我們繼續努力,更多的是經驗教訓,需要我們從中獲得些什麼,改善些什麼。並且最重要的是對失敗進行反思,並從中找到其他更為便捷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要輕易說“不”,因為很多事情隻有自己去做了,才知其中的奧秘。隻有大膽地去做了,才會明白原來有些事情並非高不可攀。輕易放棄的人總喜歡給自己找借口,因為他缺少嚐試的勇氣。

隻有敢於嚐試,才會取得成功。莎士比亞說:“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嚐試,往往能成功。”愛迪生的無數次嚐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光明。萊特兄弟的勇敢嚐試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敢於嚐試是一個人敢於挑戰自我的表現。隻有敢於嚐試失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隻有敢於嚐試寒冬的刺骨,才會迎來春的溫馨。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找到方法,也沒有人一開始尋找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隻有不斷嚐試,不斷摸索,才能真正了解什麼是最合適的方法,怎樣找到最好的方法,這樣才有動力,為自己的事業去奮鬥。

嚐試是獲得機會的最好方法,隻有敢於常識的人,才能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麵對麵。因此,成功的人,通常會主動嚐試,尋找機會,然後把握機會;不嚐試,就得不到成功。

與其抱怨環境,不如從自己身上找方法

在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有困難先抱怨環境差、條件少;對於遇到的問題,首先是尋找一些逃脫的理由;一旦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是把希望放在別人的身上,借此希望獲得別人的幫助。其實,很多時候這些方法並不能讓問題終結。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

走進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總忙著找這個或者那個的原因,其實,我們忽略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就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能夠認識自己,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人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總將問題歸結到別人的身上,潛意識中總認為別人是問題的製造者,而自己隻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我們也許能很好地認識別人,卻很難認清自己。

一般人在事業不如意時,常常不知追根究底,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而是期待環境或者他人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而改變——即讓外在的因素改變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麵上來。其實,他們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他們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

因此,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與其抱怨問題,不如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推銷員戴爾做了一年半的業務,看到許多比他後進公司的人都晉升了職位,而且薪水也比他高許多,他百思不得其解。想想自己來了這麼長時間了,客戶也沒少聯係,薪水也還湊合自己開支,可就是沒有大的訂單讓他在業務上有所起色。

有一天,戴爾像往常一樣下班就打開電視若無其事地看起來,突然有一個名為“如何使生命增值”的專家專題采訪的欄目:“如何使生命增值”引起了他的關注。

心理學專家回答記者說:“我們無法控製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深度!其實每個人都擁有超出自己想象十倍以上的力量。要使生命增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職業領域中努力地追求卓越!”

戴爾聽完這段話後,決定從此刻做出改變,他立即關掉電視,拿出紙和筆,嚴格地製定了半年內的工作計劃,並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兩個月後,戴爾的業績明顯大增,9個月後,他已為公司賺取了2500萬美元的利潤,年底他自然當上了公司的銷售總監。

後來戴爾已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次培訓員工時,都不忘記說:“我相信你們會一天比一天更優秀,隻要你決心做出改變!”

拿破侖曾經說過:“你對了,整個世界就對了!”有的人看見了問題,隻是一味地抱怨,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結果自己也成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而有的人看見問題後,能夠從自身出發想方設法尋找解決之道,結果自己成為了問題的主宰。就像上文中的戴爾。其實,是讓自己成為問題的主宰,還是讓自己成為問題的一部分,其決定權完全在自己手中。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起一支蠟燭”,這句話是克裏斯托弗斯的座右銘,它也應當成為指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條準則。通過詛咒和抱怨,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黑暗和恐懼仍然存在,而且還會因為人們的逃避和誇大而增加問題解決的難度。然而,如果我們果斷地采取行動,及時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哪怕我們隻做了一點點努力,也會使我們朝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一步。

是改變你的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你?這是年輕人經常談論的問題,其實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首先需要做的是改變你自己。因為如果你是正確的,你的世界也會是正確的。

本該從自身找原因的時候,如果僅在外部環境上找解決方法,那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問題麵前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麵對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們要及時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及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最終走向成功。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隻要不找借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要有將問題貫徹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遇到困難時勇敢地去接受,而不是想著逃避,這樣,便會離成功越近。如果你對此心存懷疑,不妨看一個故事: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產鞋的,為了尋找更多的市場,兩個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銷售人員。這些銷售人員不辭辛苦,千方百計地搜集人們對鞋的各種需求信息,並不斷地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