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重視數學課本,打好基礎(2 / 2)

但看例題時,一定要筆不離手。起先我們可以先不要看下麵的解題演算過程,而是憑借著自己對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先在草稿紙上算一算,然後再將算出的答案與書本上的正確過程進行比對。如果自己演算不出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對照書本上的演算過程找到自己算錯的地方,這也能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

第三,在練習中讀出規律來。

雖然不能將數學課本當成是“練習冊”,但是其中的練習題也還是有可看的價值的。因為這些練習題都是針對當堂課上講的概念、公式、定理所設計的題目,多進行練習可以有助於鞏固當堂的知識。

我們在做練習的同時,也要思考一下這些練習為什麼要這樣出題,這樣出題考查的是那些基本知識點。當然,我們也可以自己給自己出一些相類似的練習題,這樣一方麵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檢驗我們是不是真的掌握了這些知識。

另外,在做其他練習時,如果遇到不會做的地方,課本也是最好的幫助。因為許多練習題可能都是由課本上的練習、例題演化而來的。所以,好好看課本,我們就可以找到這些題之間的聯係,從而輕鬆地解開難題。

小貼士

小學數學教材在曆史上已發生過多次變革。

早期的小學算術教學,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學習算術的順序來編排的。

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J。A。誇美紐斯提出,教材編排要係統,教學內容的分配應該與年齡階段相適應。

18世紀,瑞士教育家J。M。裴斯特洛齊進一步提出算術的具體教學順序,比如先教一位數,再教兩位數,並強調教學從心算開始。這一形式一直沿用到20世紀。

20世紀初,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實驗主義教育興起,強調教育要從兒童的興趣出發,提出按生活單元編排教材,將算術內容分別組織在各個單元之內。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蘇聯數學家A。C。普喬柯提出,小學算術教材的編排要反映算術發展的邏輯性,並兼顧學生年齡的心理特征。

20世紀60年代興起了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小學算術的學科名稱被改為“小學數學”,教材主要按數學的邏輯順序來編排,但這樣教學卻很困難。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才更改了之前的原則,變得更符合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