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在最佳的時間點記憶(2 / 2)

上午8:00~10:00,這時正是上課時間,我們就要專心聽講,爭取將老師當堂講的內容牢牢記住。

傍晚18:00~20:00差不多是寫作業的時間,除了完成當天的作業,可以及時回憶白天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內容,也就是趁著印象還深刻的時候,對當天的課程進行複習。如果有要背誦的作業,也可以安排在這個時間進行記憶。

等到臨睡前,躺到床上後,我們的大腦裏可以過一過“電影”,就是回顧一下當天老師都講了什麼內容,其中都有哪些難點、重點。這樣,隨著一天的結束,知識自然會印在我們的腦子裏。

第二,對最佳記憶點要充分利用。

無論哪一個時間點,我們都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就拿清晨6:00~7:00來說,起床、洗漱、吃飯、出門上學是這一段時間裏的主要活動內容。那麼,除了給自己刻意留出來一定的背誦時間之外,我們也不要放過一些零散的時間。比如,洗漱時,腦子裏就可以默念單詞、公式;上學路上也可以回憶要背誦的作業,等等。

同樣的道理,在傍晚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也可以回憶一下當天學過的課程,背一背以前記住的知識,以鞏固記憶。

其實,學習的時間不一定隻是在被規定好的幾個時間段內,如果能巧妙地將零碎的時間也利用起來,積少成多也一樣可以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安排好恰當的記憶順序。

雖說記憶有最佳時間點,但在某段時間裏要記什麼、怎麼記,也是需要我們好好考慮的問題。

學科不同,所需要記憶的內容肯定不同,比如數學公式與語文課文,一個是數字符號,一個是純語言文字,這兩者間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要將這些不同的記憶內容穿插記憶,完全可以根據學習計劃,利用一段時間記公式,而在另一個時間段來背課文,這將使大腦得到調節,也會減少記憶遲鈍的現象發生。

小貼士

法國記憶研究專家佛哥特曾經邀請藝術專家來研究記憶量與記憶時間的關係。最終他發現,如果記憶量增加至原來的2倍,那麼記憶時間就要增加4倍;如果記憶量增加至原來的3倍,則記憶時間就必須要增加至原來的9倍。也就是說,記憶的時間和記憶量成一個平方比的關係。

由於專家采取的計算方法與眾不同,所以這個實驗可能並不能說明普遍現象。但至少對一般人來說,如果記憶量增加為原來的2~3倍時,那麼我們所耗費的時間也至少要增加到原來的4~5倍。

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合理利用時間來有效提高記憶力,以免白白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