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良臣悵然歎道:“在山東被清兵打散後,我帶著二百多弟兄逃到河北武清縣,我見弟兄們傷的傷,餓的餓,便將他們解散了,自己隱居鄉間,後來扮做算卦的道士來到這雲居寺投靠了老友善本法師。”
善本法師道:“阿彌陀佛,我早年曾勸牛先生出家,他執意不肯。我已看破紅塵,遁入佛門,圖個清靜無為,不為世事煩擾,圖個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牛良臣笑道:“我一直以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何為一人之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善本法師又陪了一會兒,回房去了。牛良臣拿出準備好的酒菜,兩個人邊喝邊談。牛良臣道:“朝廷風次貼告示懸賞捉拿我,沒想到我躲在這裏。可善、王湘兄弟他們死得壯烈,柳飛又不知去向……”說著說著,痛哭不已。
董海川見他有些醉了,便把他扶到床上。
這時窗前有個人影一閃,董海川連忙走出去,隻聽竹林裏有響聲。
他來到竹林裏,有個小和尚在那裏淨手。他生得眉清目秀,見到董海川,整理了一下僧裝,雙手一合,說聲:“阿彌陀佛。”飄飄而去。
董海川回到屋裏,見牛良臣熟睡,自己在另外一個床上睡了。
第二天一早,牛良臣帶著董海川去觀山景,牛良臣滿腹詩書,天文地理文學算術都曉得不少。他告訴董海川,石經山原名白帶山,山上有藏經洞,有曆代僧人曆經千餘年創刻的一部大藏石經,是無價之寶。創刻人是隋朝幽州智泉寺的靜琬法師,當時他憤於北魏太武帝誅佛毀文,所以決心把佛經嵌刻在石上,永世流傳。他走遍天下選中了這風景幽雅的石經山。以備一旦遭受法難,石經可充經本人之用。
他們來到石徑山藏經洞前,十多名武僧正在練藝牛良臣同他們打過招呼,徑直朝雷音洞裏走來。洞內寬文如殿,四壁鑲嵌著靜琬法師所刻的經版,經版上下刻有線雕菩薩、天王、飛天、男女供養人、蓮花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們走出雷音洞,見旁邊的第六窟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寫的“寶藏”二字,這裏藏有明代經版。山上碑銘林立,多為唐遼時代的碑刻。牛良臣指著一座精美的石塔說:“這是金仙公主塔,金仙公主是唐明皇李隆基的第八個妹妹,她曾慨然將這裏的封地送給和尚,和尚們為她建塔,以表謝意。”這時,隻見塔後轉出一個清秀的小和尚。
牛良臣問:“你在這裏幹什麼?”
小和尚道:“法師讓我來這裏望風,這幾天風緊,防備有人來盜寶。”
牛良臣笑指董海川道:“有這位武術大師在這裏,還怕那些綠林強盜嗎?”
董海川不好意思地道:“兄長過獎了。”
小和尚天真地問:“這位先生是何人?”
牛良臣正要說,卻被董海川攔住:“別忘了約法。”小和尚嘻嘻笑道:“這麼說先生是一位隱士?”
董海川道:“不識訪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小和尚問:“先生可認識這山中碑銘?”
董海川道:“牛先生有這個學問。”
小和尚道:“靜琬法師為防法難,在此地築穴藏經,遠近聞名,可是如果滅佛的皇帝派兵前來圍剿,豈不是可以砸毀經版,靜琬的苦心豈不白費了嗎?”牛良臣道:“依你之見呢?”小和尚一指迷蒙的山巒:“此山肯定還有暗穴,那暗穴中一定藏有大批佛寶。那靜琬法師所刻經版是描摹手寫經卷,手寫經卷一定也藏在深山之中,有詩雲:‘夕陽明滅石經山,僧骨雲橫多少年。山路崎嶇曾記否,塔林迤逶有詩篇。雷音風韻招海客,寶刹妙香收聖賢。雲居雲鎖雲煙盡,彎彎曲曲上雲端。’”牛良臣詫異地說:“你挺有文采,不知從何而來?”小和尚道:“去年春天從城裏天寧寺來。人挪活,樹挪死。”
晚上,董海川、牛良臣與善本法師正在談論世事,忽見西南角壓經塔方向火光衝天,有人高喊:“著火了!著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