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古籍中沒有說明,或許也與崇蛇之風盛行有關。從祝融的融字來看,右半部是蟲。山東青州市的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十三件有“融”字標記的青銅器。融寫作”形,兩邊是蟲,也就是蛇,中間是兩件上下相對的鬲,鬲是夏商周時期一種炊具,燒飯用。蟲和鬲合起來就是融。在古書中,祝融也被稱為融,所以,“□”是“融”,也表示祝融。從字形上來推測,祝融族是崇拜火也崇拜蟲、蛇的族,祝隻是融的官職,是神職人員巫祝的意思。祝融和他的子孫後代們,長期崇蛇,所以留下了那麼多與蛇有關的遺物。
大量的與祝融族有關的文化遺物在東方地區發現,說明祝融本來屬於東夷集團。他的族與少昊族的圖騰體係很接近,都包含火、太陽和蛇。祝融八姓中第一個就是己姓,而少昊也是己姓。傳說中又說祝融族出自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小的時候曾經被少昊養育過。顓頊是華夏集團的首領,可能在夷夏鬥爭中曾經住在東夷集團做人質,後來又返回中原地區,但他的兒子祝融留在了東方地區。顓頊的傳說中,也有蛇的內容,比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複蘇”。對於這段話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意見認為風自北來,可能象征北方大神顓頊要出現,蛇就變成魚,顓頊死了,魚婦才複蘇,又變作蛇。顓頊不僅是帝,而且是大巫、宗教主,在宗教活動中使用蛇表演巫術,在人們心目中神通廣大。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當風從北方吹來……蛇變化成魚,死去的顓頊便趁蛇魚變化未定之時,托體魚軀,死而複蘇。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為一體的魚叫魚婦。
無論依以上哪一種意見,都可以說上述傳說中,顓頊與蛇、魚的關係非常密切。祝融族與蛇、蟲的不解之緣,或許不僅源於東夷地區,而且吸收了顓頊巫術中的內容。
(三)苗蠻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蠻”是古代對南方地區非華夏族人的泛稱。蠻字從蟲,《說文》:“蠻,南蠻,蛇種。”從字形上可以看出,古代南方地區的人們與蟲、蛇關係極為密切。我們這裏說的苗蠻集團在上古時代活動於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帶。
1.修蛇
修蛇是神話傳說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經訓》中說,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並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種怪獸凶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斬斷的。高誘對修蛇的解釋是:“修蛇,大蛇也,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修蛇也就是長蛇。
修蛇與神話中的巴蛇是同一怪蛇。《說郛》中的《嶽陽風土記》中說:“巴陵……今在鄂州蒲圻縣界。……《江記》言:羿屠巴蛇於洞庭,積其骨為陵。《淮南子》曰:斬蛇於洞庭。今巴蛇塚在州院廳側……兼有巴蛇廟,在嶽陽門內。”《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洞庭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後羿在這裏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的一次衝突,苗蠻集團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集團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鬥爭的痕跡,經曆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塚、巴蛇廟等方麵還要顯露出來。從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們推測苗蠻集團的圖騰中應該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類。
2.三苗與蛇
三苗是苗蠻集團的主要成員。在傳說中的黃帝和堯舜禹時代,活動於洞庭湖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曾與華夏集團發生過三次大的鬥爭,最後一次大的鬥爭是禹率領軍隊與三苗進行了七十天的大戰,三苗戰敗,從此一蹶不振。苗民、有苗都是三苗的別稱。
《山海經?海內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食之,伯天下。”
這個傳說是講南方的苗民崇信一位稱為延維的神,這位神是人頭蛇身,像車轅那樣長,左、右都有一個頭,穿紫色衣,戴旃帽。國家君主如果能得到他來供奉祭祀,就可以稱霸天下。
傳說中人頭蛇身的神,應該是在三苗(苗民)崇蛇、以蛇為圖騰的基礎上,創造的人蛇合一的神靈。三苗的人們相信這位神能保佑國君戰勝敵人,建立霸業。這種迷信和傳說也傳到了東方地區,流傳了很長的曆史時期。《莊子?達生》裏麵寫了一個故事,講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外出打獵,管仲駕車,打獵時見到了鬼,桓公回來就病了,好幾天不出門。齊國有一位名叫皇子告敖的士人來見桓公,談話中,桓公問他有沒有鬼,皇子告敖說山裏麵的“夔”、野地裏的“彷徨”、沼澤地的“委蛇”都是鬼。桓公又問委蛇是什麼樣子。皇子告敖說:“委蛇粗得像車轂,長得像車轅,穿紫色衣,戴朱紅帽。這種怪物不喜歡聽雷車的聲音,聽到了這些聲音就捧著腦袋站立起來。能看到它的人應該是成就霸業者。”桓公聽了笑著說:“這正是寡人所見到的。”於是端正衣冠和皇子告敖坐著、談著,不到一天的時間病就完全好了。
《莊子》裏麵的委蛇,特征和衣冠與《山海經》中的苗民之神延維非常相似,隻是沒有提到是否有“人首”,而且沒有稱為神卻被列為鬼。大概因為延維本是三苗族的神靈,東方地區的人並不崇信它,而把它作為“物”或鬼。而且在東方地區,這個傳說的流行也不甚普遍,隻有皇子告敖一類極少數人知道。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延維就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的神像。南方多蛇,先民們對蛇的了解較其他地區更深,對蛇的崇拜也理應比其他地區更甚。蛇圖騰和人蛇合一的神的出現也許比其他地區更早。延維是南方地區三苗的神,伏羲女媧是南方和北方共同尊崇的神,兩種傳說可能有一定關聯,但我們所能看到的文字和圖像中,延維與伏羲女媧的形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伏羲女媧,是兄妹、夫妻、人祖,各有自己的豐功偉績。是兩位親密無間的神,但還不是一體。
延維雙頭一體,其人首蛇身與伏羲、女媧相仿。可能是由伏羲、女媧的神話派生出來的一個“兩性同體”的神話。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記載了蒙雙氏的神話:
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於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體而生,二頭,四手足,是為蒙雙氏。
同產而為夫婦的情況與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妻相似,“同體而生,二頭……”與延維相似。但這個神話沒有說蒙雙氏是蛇體。不過,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在神話中,兩性雙體變為兩性同體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延維大概不僅是人蛇合一,而且又是兩位人蛇合一的男女神靈的再合一。
前麵說過的修蛇,被斬於洞庭,也正是在三苗活動範圍之內。修蛇也許是三苗較早的時候崇拜的圖騰之一,當然還未必出現人蛇合一的神靈。南方崇蛇之風比北方更盛,所崇拜的蛇神可能比較多,修蛇(巴蛇)、延維等應是其中重要者,對外影響也很深遠,但是還沒有被其他的集團所崇信。
伏羲女媧的情況是一個特例。不少學者認為今天的苗族是三苗的後人,苗族中又流行伏羲女媧的傳說,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還能夠看到三苗所崇奉的神蛇與伏羲女媧關係密切,伏羲女媧的故事在淮楚之地出現既早,流傳亦廣,所以,伏羲女媧的神話可能是由南方地區影響到北方地區的。在神話傳播的過程中,也會有華夏、東夷、苗蠻等集團人民的多方麵接觸甚至部分地融合。蛇的神話廣泛流傳的條件之一,是各地有某些相似的信仰:都有蛇圖騰和崇蛇傳統。但一個集團一般不會去供奉、祭祀另一個集團的祖先和神靈。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要對苗蠻集團的蛇神加以改造,才能使其加入自己的諸神行列。如東夷集團本有太昊,將太昊與伏羲相聯係,產生了太昊伏羲氏這一大神,這就是東方地區的神了。
(四)北狄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北狄集團包括原始社會至東周時期的北方民族,如黃帝時代的葷粥,商代的鬼方,西周的□狁、春秋戰國時期的翟。前麵提到過的共工氏原屬華夏集團,後來也歸於北狄集團。
狄人是遊牧民族,與華夏族鄰近的地區可能是半農半牧地區。
1.共工氏與蛇
共工是神話傳說中的水神,曾經參與堯、舜時的治水。還曾與顓頊作戰,戰鬥失利,“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淮南子?天文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滔洪水”(《淮南子?本經訓》)。《戰國策?秦策》載:“禹伐共工”。《荀子?成相》載:“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在這些傳說中,共工活動的時間甚長,當不是指一人,而是一個氏族、部落或者部族,即共工族。此族可能有過一位叫做共工的首領,後來被神化,在《山海經》的記載中,他也是人麵蛇身,不過有四肢。他的一族被堯流放到幽陵或幽州,成為北狄集團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