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兒蛇
《山海經?海內經》說: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蛇,木食。”郭璞注:“言不食禽獸也,音如?弱之?。”
神話傳說中的麒麟是“仁獸”,隻食落在地上的樹葉而不食正在生長中的植物。螟蛇不食禽獸,隻食草木,也應該是神蛇中的“仁者”了。
18.??
《山海經?東山經》說:獨山“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其中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19.琴蟲
《山海經?大荒北經》說:“有肅慎氏之國……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郭璞注:“亦蛇類也”。
20.?窳
《山海經?海內西經》說:“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窳者,蛇身人麵,貳負臣所殺也”。
21.雄虺
屈原《天問》:“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王逸注:“虺,蛇別名也。倏忽,電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頭,速及電光,皆何所在乎?”《楚辭?招魂》:“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九首雄虺隻見於《天問》、《招魂》,別無可考。是一種九頭怪蛇,行動疾速,喜吞人(或吞人魂魄),以益其心。
22.鉤蛇
《水經注?若水》載:博南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歧。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是傳說中的怪蛇,尾巴分叉,鉤取人畜為食。郭璞《江賦》說:“爾其水物怪錯,則有潛鵠魚牛、虎蛟鉤蛇。”也以鉤蛇為惡猛的水物。
23.髯蛇(蚺蛇)
《淮南子?精神訓》說:“越人得髯蛇以為上?。”注:“髯蛇,大蛇也,其長數丈。”髯蛇能夠吞食鹿一類較大的動物。《酉陽雜俎》說蚺蛇吞食了鹿之後,要“繞樹出骨養創”,說明大蛇吞鹿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水經注?葉榆河》載,髯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吞,頭角骨皆鑽皮出。山夷始見蛇不動時,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清代陳尚古《簪雲樓雜談》記載:沈公某“明萬曆間巡撫滇南。初至,文武來謁。有參將安,貌甚醜怪,厥首僅存白骨,絕無額?輔頤,唯目光爍爍騰注。公大驚,獨留問故。自言:‘此地蚺蛇,千歲以上者高數丈,亙四五裏,或七八裏。恒宵遊,遇豺虎諸獸,則吸而吞之,其於人亦然。某曾夜歸,覺為風攝去,蹶趨而入,如坐丹爐中,萬火齊發,腥穢且逼人。某疑入蚺蛇腹矣,亟抽刀剖之,約厚五六寸。任此蛇撼天搶地,奔躍數十裏外,經時才出,而此蛇已死。某通體殷經,頰上皮肉俱盡,倦而寐,及寢始疼,閱半載方愈。此蛇約長五裏,山中人競取之燃燈,今其骨尚存,鱗大如笠。’”蛇長五裏,自然不足信。看來,髯蛇(蚺蛇)雖是客觀存在的動物,但在傳說中,它的長大和習性也不免被渲染、誇大。不知底細的人們也就把髯蛇看做異蛇了。
24.九頭蛇
共工之臣相柳九頭蛇身,是人麵蛇身的神靈,所以不應算做九頭蛇。雄虺是九頭蛇的一種。另據清代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九引《鳥獸考》記載:“真臘王宮之中有金塔,王夜則臥其上,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
25.人蛇
《格致鏡原》卷九九引陳鼎《蛇譜》說:“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足人手,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群相聚,遇人輒嬉笑,笑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看來傳說中不僅有笑麵虎,而且有先對人笑,笑過就吃人的笑麵蛇。好在它的動作慢,聽到它笑就逃走還來得及。
26.喚人蛇
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卷二三引《蛇譜》說:“喚人蛇長丈餘,至數仞,廣西近交趾山中有之。伏草莽間,遇行旋過,輒大呼曰:‘何處來?哪裏去?’隻此六字,甚清楚,音同中州。不知者誤應之,雖去隔數十裏,蛇必至。至則腥風擁樹,排撻而入,吞應者去,人莫能製也。”
27.量人蛇
唐代裴?《傳奇?鄧甲》:“甲立壇,召蛇王,有一大蛇如股,長丈餘,煥然錦色,其從者萬條,而大者獨登壇,與甲較其術。首隆數尺,欲過甲之首,甲以帽拄其杖而高焉。蛇首覺困,不能逾甲之帽。蛇乃踣為水,餘蛇皆斃。倘若蛇首逾甲,即甲為水焉。”
這是一種爭強好勝,要與人比高低的蛇。比不過人,自己化為水,比過了人則人化為水。故事中的鄧甲用手杖挑著帽子,總算比蛇高一些,用機智戰勝了蛇。
這種故事長期流傳,達千餘年。清代梁紹王《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四載:“廣東瓊州有量人蛇,長六七尺,遇人輒豎起量人長短,然後噬之。土人言此蛇於量人時鳴聲曰‘我高’,人亦應聲曰‘我高’,蛇即自墜而死”。
28.九尾蛇
清代袁枚《續子不語》卷八記述了一個九尾蛇的故事:“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紙廠,廠中人日將落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中多異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啟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持武勇,尚可任,乃啟關而出。行不數十武,忽見群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茅亦上他樹遠窺。旋見一蛇從林際出,身如?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至樹下,乃倒植其尾,旋轉作舞狀。每尾端有小竅,竅中出涎如彈射樹上。猴有中者,輒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29.四蛇
《山海經?海內東經》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是說顓頊葬在鮒魚之山南,他的九位嬪妃葬於山北,有四條神蛇為他們守衛陵墓。
30.擔生
《水經注?濁漳水》載:“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裏中患之,遂捕係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鹹為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