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社交口才基本的原則(1)(2 / 3)

的確,當聽者的表情及態度,和說者的預期有所差距,甚至是超出其想象之外時,說者的意識就已經離開了話題本身,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聽者的身上。

比如說,說者本來預期這一席話可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聽眾卻絲毫不為所動,而且還以冷漠的眼神望著他;或者是他期望大家能輕鬆點來聽他說話,沒想到大家的表情都很嚴肅,並且以銳利的眼光望著他。這些未能被預期到的狀況,讓說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說話本身,因此產生緊張。

不過,不是隻有你會緊張!如果市場上有賣“防止緊張”的藥,那它的銷售量一定不會差的,就連那些演說家也可能會爭相購買。這說明了什麼?不管是誰,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緊張,如果你知道這個事實,就會認為“會緊張是當然的”,“大家都會緊張,沒什麼好怕的”。不信的話,你去問身邊的朋友,看他們在人麵前說話時會不會緊張。那些你以為很大方的人,給你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此一來,你緊張的心情自然能舒緩不少。

不過這樣還不夠,為了讓自己在人前能自然地說話,還是得靠多練習,先一個人多做發聲練習,接著多在人前練習說話,這樣才能消除緊張,自然地說話。

2.你想說什麼

我們在乎常的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缺乏清醒的目的。

談話的目的,不隻是一種社交上的需要,也不隻是互相認識和了解一下。

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請他參加一個團體,或者請一位醫生解決一個醫療問題,或是買賣雙方談論生意上的事情,這一類談話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質的談話有什麼不同呢?在有些方麵,兩者是一樣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談話能力,你要能夠適應對方,盡可能了解對方的特點,你要有興趣,態度要友好而又真誠等等。但有些地方卻是不同的,這類談話,每次都有一個特殊的目的。

一般來說,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種:——傳遞信息或知識。如課堂教學、學術報告、現場報道、產品介紹、展覽解說等一類的說話。——引起注意或興趣。多是出於社交目的,或為了與人接觸;或為了與人溝通;或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為了取悅於人,如打招呼、應酬、寒喧、提問、拜訪、導遊、介紹、主持人講話等。——爭取了解和信任。如人們交談、敘舊、拉家常、談戀愛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進友誼,密切關係。——激勵或鼓動。旨在加強人們現有的觀念,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有時也要求得到行動上的反應,如讚美、廣告宣傳、洽談、請求、就職演說、鼓動性演講,以及聚會、畢業典禮和各種紀念活動、慶祝活動中的講話等。——說服或勸告。諸如淡判、論辯、批評、法庭辯護、競選演說、改革性建議等此類說話,大多力圖改變對方的某種觀念或信念,阻止對方采取某種行動。

堅持話由旨遣的原則,明確說話目的,是說話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目的明確,談話、社交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時甚至能夠使說話人急中生智,化險為夷。

隻有明確了目的,才知道應準備什麼話題和資料,采取何種語體風格,運用哪些技巧,從而能夠有的放矢,臨場應變。若目的不明,不頤場合地信口開河、東拉西址,對方就會不知所雲,無所適從。

因此,每次說話之前,不妨捫心自說?”或者“人家為什麼要我說?”預先想—果,並把預期的效果當作目標並為之努力。

3.想好了再說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段話的意思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叫做急躁;應該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便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

以上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好說話的時機,或者是沒有注意到說話的策略和技巧。由於說話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一個人的單方行為,所以它會受到談話對象、時間設定、周邊環境等種種限製。也就是說,我們說話時,務必要把握時機,如果該說的時候不說,時境轉瞬即逝,便失去表達的機會。同樣,如果不顧及說話對象的心態、不注意周邊的環境氣氛,或者是不該說話時卻急於搶說,都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要是信口開河地亂說一通,後果自然更加嚴重!所以,說話要選對時機,該出口時才出口。

戰國時期,楚王的寵臣安陵君能說善辯,很受楚王的器重。他並不是遇事便立即脫口而出,而是十分講究說話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