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誌向——誌當存高遠(1)(1 / 3)

班超(32~102)

東漢軍事家、外交家。

投筆從戎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後,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西漢的曆史。班彪有兩個兒子班固和班超、一個女兒班昭,他們都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文學和曆史。

班彪死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曆史書籍,就是《漢書》(一部記載西漢曆史的書)。班超跟著他哥哥做抄寫工作。哥兒倆都很有學問,可是性情卻不一樣,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致誌寫他的《漢書》。班超可不願意老伏在案頭寫東西,他聽說匈奴不斷地侵擾邊疆,掠奪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筆,氣憤地說:“大丈夫應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死在書房裏呢?”

就這樣,他決心拋棄他的案頭工作去從軍。公元73年,大將軍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擔任代理司馬,立了戰功。

竇固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漢武帝的辦法,派人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他賞識班超的才幹,便派班超擔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帶著36個隨從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內)。鄯善原來是歸附匈奴的,但匈奴逼他們納稅進貢,勒索財物,鄯善王很不滿意。由於這幾十年來,漢朝顧不到西域那一邊,他隻好勉強聽匈奴的命令。這次看到漢朝派了使者來,鄯善王就很殷勤地招待著他們。

過了幾天,班超發現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冷淡起來。他起了疑心,跟隨從說:“你們看得出來嗎?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一樣了,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這兒。”

話雖這樣說,畢竟隻是一種猜想。剛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來。班超裝得早就知道的樣子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了?住在什麼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個仆人給班超一嚇,以為班超已知道這件事,隻好老實回答說:“來了三天了,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30裏地。”

班超把那個仆人扣留起來,立刻召集36個隨從,對他們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現在匈奴使者才到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就變了。要是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我們的屍骨也不能回鄉了。你們看怎麼辦?”

大家都說:“現在情況危急,死活全憑你啦!”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隻有一個辦法,趁著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麵放火,一麵進攻。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人馬,一定會慌張。隻要殺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辦了。”

大家說:“好,就這樣拚一拚吧!”

到了半夜裏,班超率領著36個壯士偷襲匈奴的帳篷。那天晚上,正趕著刮大風。班超吩咐10個壯士拿著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麵,20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麵,自己跟其餘6個人順風放火。火一燒起來,10個人同時擂鼓、呐喊,其餘20個人大喊大叫地殺進帳篷。匈奴人從夢裏驚醒,到處亂竄。班超打頭衝進帳篷,其餘的人跟著班超殺進去,殺了匈奴使者和30多個隨從,把所有帳篷都燒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營房裏,天剛發白。班超請鄯善王過來。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殺了,就對班超表示,願意服從漢朝的命令。

在班超的巧妙周旋下,鄯善跟漢朝和好,最終合力打敗了匈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千錘百煉,格調沉鬱頓挫,飽含憂國憂民之精神。與李白被視為唐詩中並峙的兩座高峰。

關注民生的“詩聖”

杜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陽城裏的姑母家。姑母是個善良有教養的人,對杜甫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還經常給他說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

姑母說:“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讚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蹺起大拇指稱讚道。

“你祖父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誇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7歲的時候,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

杜甫35歲的時候來到長安。他想謀取一個官職,好實現自己改變世風、救濟百姓的政治抱負。可這時候的唐王朝已經越來越腐朽。唐玄宗貪圖享樂,李林甫等奸臣當道,一些正直的賢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長安待了10年,不僅得不到一個職位,連生活也成了問題。

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到王侯貴族府上周旋,以便從那兒得到一點施舍和幫助;有時候就到山野去采藥或在屋前種些草藥,拿到集市上去賣錢。官場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窮困,使杜甫認識到社會的不公平。他開始關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藥,來到鹹陽橋,遠遠就聽見一片震天的哭聲,近前一看,隻見一隊隊新兵腰掛弓箭戰刀,向遠方走去。他們的父母妻子前來送行,正在牽衣頓足,攔路痛哭。哭聲和車輪滾動聲、馬嘶聲響成一片,那情景真是淒慘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