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誌向——誌當存高遠(1)(2 / 3)

“你們上哪裏去啊?”杜甫問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兵。

“上邊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這麼大年紀了,怎麼還叫您去呢?”

“唉,”老兵歎了口氣說,“征兵征到我,沒法子啊!聽人說,有的十四五歲就被抓去當兵,到了40多歲才能回來。我這一去,怕連老骨頭都要葬在邊疆了。家裏還有幾畝薄田,丟給老伴,哪能種好!租稅卻一點也不給減少,唉,沒法活啦!”說著,老兵流下淚來。

聽了老兵的話,杜甫的兩眼濕潤了,心中充滿了悲憤。當晚,他寫下了名詩《兵車行》。在這首詩中,杜甫用生動的語言反映了百姓們的呼聲,訴說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這是杜甫第一首為人民說話的詩。

從那以後,杜甫把自己的才情與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和老百姓的疾苦合為一體,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吟誦出一首又一首飽含深情的千古絕唱。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1069年,推行新法進行社會變革,史稱“王安石變法”,強調發展生產應作為國家當務之急。

關注民生

王安石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知識基礎深厚,作文功底紮實,父親經常帶著他出入各宴會和文會,所以他的知識麵也很廣。從儒家一類的經典到各個朝代文人的作品,他沒有不熟悉的;詩詞歌賦等各類體裁,沒有他不會寫的。因此,他從小就被稱為“神童”。

王安石5歲開始寫文章,8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名氣了。因為他思路敏捷,下筆很快,所以被人形容為“落筆如飛”。他的名聲傳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那裏,歐陽修一開始不相信。後來他有機會親自看到王安石,便給他出了個題目。結果王安石在很短的時間裏完成了三篇文章,而且每篇都是錦心繡口的好文章。歐陽修感歎道:“這個孩子以後會成為寫文章的行家!”

王安石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因為他不關注社會,所以文章全是美麗詞句和典故的堆砌,沒有實質性的對社會有幫助的內容。他最喜歡的也是吟風弄月、賞花玩草一類的無關痛癢的題材。少年的王安石因為盛名在外,又一路順風,難免有些恃才傲物起來。那時的他常想著將來能以自己擅長的詩詞歌賦博取功名,進入仕途。

17歲那年,王安石的父親調任建康(今南京)通判,想到王安石社會經驗很少,就把他也帶過去了。一路遠行讓王安石見到了以前沒接觸過的社會。百姓的苦難,經濟的凋敝,這些都是他以前沒注意到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眼前打開了一扇很大的窗子,也開始反思以前自己貴公子生活的不足。一天,王安石走進父親的書房,對父親說:“我覺得自己以前的文章都很沒價值,從今以後我要寫對社會、對民生都有益的文章。”父親聽了高興地說:“是啊!我以前讓你少寫那些寄情山水的東西,你總是不聽,現在你能自己想通,那就再好不過了。”

其實,王安石此時心裏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他對宋朝社會的真正情況有所了解後,已經決心要革除社會弊病了。後來,王安石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推行新法,進行社會改革。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嶽飛(1103~1142)

南宋愛國名將。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嶽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

誌在精忠報國

嶽飛的父親想給兒子起個好聽的名字,他冥思苦想了好久才決定采用“嶽飛”這個名字,意思是希望他以後能像大鳥一樣展翅高飛。

嶽飛小時候就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樣。很多小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呀玩的。可嶽飛卻很有誌氣,他不管對誰,總是又忠厚又老實,從來不說謊騙人,不像一些孩子成天就知道誇誇其談。嶽飛讀書很認真,很多讀過的書,他都能背下來。他特別喜歡讀《左傳》《春秋》和《孫子兵法》這類書籍。

小嶽飛在讀好書的同時,也常常習武練箭。他力氣很大,10多歲時就能拉開300斤的大弓。他還拜了當時一名叫周侗的當師傅,專門向周侗學習射弓箭。周侗武藝非常高強,他看見小嶽飛聰明勤奮還懂禮貌,就很高興地收了小嶽飛做徒弟。由於小嶽飛訓練時不怕吃苦,蹲馬步,頭上頂一個小碗,一站就是半天,從來不偷懶,所以武藝長進得非常快。和他一起學習的小朋友感到很奇怪:他為什麼不貪玩呢?他認真地說:“師父經常說練武術就像蓋房子,得一塊磚一塊磚地砌上去,如果砌得不牢,這座房子就隨時可能倒塌,所以苦練基本功,也是為了將來能夠有一身過硬的本領啊!師父還常說,我們長大了要愛自己的國家,有要遠大的理想,要為國家做事情。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