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傑倫熬紅了雙眼如約寫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寫得結構合理,譜得工工整整。吳宗憲終於有了讚許的笑容,他挑選出10首,2001年初製成了周傑倫的第一張專輯——《傑倫》。
當初,公司對這張唱片沒抱多大希望,能收回製作成本就算不錯了。然而《傑倫》橫空出世後,猶如一場猛烈的台風橫掃台灣,很快被歌迷搶購一空。
周傑倫終於成功了,他深深明白,沒有媽媽黑暗中明燈般的溫暖,他支撐不到今天,媽媽為他一直未再嫁,點點滴滴都是舐犢之情。周傑倫的第四張專輯就叫《葉惠美》(他媽媽的名字),這是兒子獻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
我們是不是該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
全名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他的詩歌影響了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德語詩歌。作品有《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母親循循善誘讓他猜故事
歌德是個獨生子,家境富裕。父母很疼愛他,因此對他的教育也就格外地用心。
歌德的父親知識非常豐富,愛好藝術,曾經漫遊意大利。在小歌德的記憶裏,父親經常拉著他到公園裏遊玩,或者到田野裏散步。每當這時候,父親總是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謠,父親是想在遊戲中向兒子灌輸一些知識。小歌德也不辜負父親的期望,他總是很用心地學,而且也學得很快。
歌德的母親富於幻想,比父親更善於講故事,她的教育方法也比父親更高明。
在歌德剛剛兩歲的時候,母親就每天像上課一樣給兒子講故事,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習慣。每次母親總是要先講個小故事,然後講一個“長篇”故事。母親講“長篇”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采用一種獨特的教學形式來實施的。
每當她講故事的時候,她不是一次全把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都告訴小歌德。母親的辦法有點像中國的評書,每當故事發展到一個階段,或是到了重要的轉折關頭,她就會突然停止,宣布:“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裏,休息!”每當到了這個時候,小歌德總是戀戀不舍,老是央求母親再接著給他講下去,母親就是不答應,她告訴小歌德:“你自己去猜猜後麵會發生什麼?明天我給你講後麵的故事。不過,有個條件,你要先講講你自己想到的後麵的情節。”
小歌德非常高興,接下來就開始想:後來故事裏的人怎麼樣了呢?每次他總是為此作出各種各樣的設想,有時候他還能想象出不同的故事情節。他經常一本正經地跑到奶奶跟著,讓奶奶聽他設想的故事,然後和奶奶一起認真地商量這樣的結局對不對。第二天,在母親繼續講故事之前,小歌德就先說出自己想象的情節,最終他想的情節經常出乎母親的意料。聽了小歌德自己的故事,母親常常會高興地叫起來。
10歲的時候,法國軍隊占領了他的家鄉,因此他經常觀看法國戲劇演出,接觸了法國文化。16歲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是他的興趣更多是在文學和繪畫方麵。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學、音樂、繪畫多方麵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為他今後的文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隻要你能自信,別人也就會信你。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確定一個偉大的目標,並決心實現它。
莫紮特(1756~1791)
全名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紮特,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創作豐富,給人類的音樂寶庫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財富。
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
莫紮特的父親是個優秀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擔任大主教宮廷樂師。每當父親輔導姐姐彈琴時,小莫紮特就在旁邊不吵不鬧,靜靜地聽著。
有一次,當姐姐正在聚精會神地練琴時,4歲的莫紮特走到姐姐跟前,乞求姐姐讓自己彈彈,姐姐親昵地指著小莫紮特的鼻子說:“看看你的小手,還不能跨過琴鍵呢,怎麼能彈琴呢?等你以後長大了再學琴吧。”說著,她又繼續練起琴來。
一天,吃過晚飯後,姐姐幫媽媽在廚房裏洗碗。趁著這個機會,小莫紮特就偷偷地溜進琴房。這時,父親正在邊喝茶邊休息,聽到琴聲後,猛然站起來,高興地說:“聽,瑪麗婭把這首曲子彈得簡直妙極了!”瑪麗婭是姐姐的名字。話音剛落,姐姐就從廚房裏出來了。父親呆住了:那會是誰在彈琴呢?他立即走上樓輕輕地推開門,隻見小莫紮特正聚精會神地在彈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