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度去度,結果會截然不同。一尺之棰,用千米度,其何短;用毫米度,其何長。時間的長度亙古不變,但它對奮勇進取的人,總覺時如流水,日月如梭。而對無所事事,推日混時者卻備感度日如年,難挨到日落;身居火爐之上,分秒難耐,而與情人相會,一日光陰不覺而過;一頓便餐,對腸肥油流者,司能難以下咽,不屑一顧,而對食不果腹者,無疑是一頓美味佳肴;苦菜野果,饑餓歲月,它是窮人的救命之糧,太平盛世,它是貴族們餐桌上的綠色營養佳品。春雨如膏,農人喜其潤澤,行者惡其滑達;秋月如圭,佳人樂其玩賞,盜者惡其光輝。凡此種種,隻是人們心中的度的差異而已。
對於不同種類的事物,如果用相同的度去度,就很有可能得到相同的結果。“2不能減3”對於小學生和“2減3等於負1”對於中學生都是對的。這是用智力發展之度去度的結果。金字塔是美的,維納斯是美的,故宮是美的,方塊漢字是美的,因為它們都非常符合於人們曾經所公認的黃金分割這一美的比例之度。
做人都需要做到有度。謙虛是人的美德,但如果一味謙虛而越過了度,就成了虛偽;做人要有自信,但自信過了度,就成了自負、自傲;理想是人生的動力,但如果理想不切實際,過了度,就成了幻想、夢想,成了人生的阻力;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礎,然而誠信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敵友不分,成了癡人、呆人、傻人。
交友處世要有度。交友一旦喪失原則,朋友就能有可能會成為酒肉之友,甚至是狐朋狗友;交友太原則,則無友可交,終為孤家寡人。與同事共事,如果把握好了度,就能求同存異,群策群力,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否則,要麼人心渙散,要麼勾心鬥角,最終落了個於事無補、樹倒猢猻散的後果。
對於平時的生活,人在家過日子也要有度。夫妻之間把自己從裏到外赤裸裸地展示給對方,遲早會成為對方口中嚼爛了的口香糖。父母子女之間無度,父母就無法對子女進行恰當有效的教育;子女就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他們應有的關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家庭裏的一個分子,成員之間也應該保持恰當的距離這個度,隻有這樣才能夠使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家庭和睦且美滿幸福。
遇到事情,什麼時候把握什麼度,但往往做不到。歸其緣由就是其心態還不具備掌握這種度的狀態。生活的大主題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愛情,一般人的生理和心理體驗滿足度是兩個月,就是說,天天見麵,時時想念的心理和生理的滿足度是兩個月,但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由於工作,娛樂,學習等事情打斷了其連續性,拉長為兩年。那麼在談戀愛時,該擁有什麼心態,掌握什麼度,而並非是說你知道就可以做到的,對於一個比較好的心態,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經過反複的錘煉而成。有了好的心態,就有了掌握度的能力,就知道在愛情的初期即便很喜歡對方也要裝作感覺稍好,在愛情中期階段雖然處於一種熱戀之中也同樣需要作適當降溫,愛情平穩期雖然沒有激情也要時不時地創造一些新鮮的感覺給對方。
一個人在事業當中的度是最難以掌握的。從宏觀上來說,普通人想要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那麼所付出的努力要超出常人的度。別人娛樂時,你要工作;別人休息時,你要思考;別人思考時,你要做事。也就是說,你很可能要超前消費你的身體資本換取你未來的事業基礎。所以,你想想為了事業超過了正常人的度是否值得。從日常工作來說,上班時你來得太早不行,走得太晚不行,同事會嫉妒。老板的秘書與你說話太多不行,老板會生氣,說得太過於少了也根本不行,秘書會覺得你為人傲氣,說不準在情緒不好時還會奏你一本。辦公室裏休閑時間太多不行,即使你提早完成了工作任務,老板會覺得你的薪金定高了,你在辦公室裏忙得團團轉也不行,老板與同事會覺得你能力差別人一等,工作的效率低下。
有時會聽人說:“你很會做人,度把握得很好。”當然,也有一些人希望你能講講這個“度”是怎樣去掌控的。
為何掌控“度”這麼難,是因為度沒有具體的標碼讓你衡量。而中國文化中離不開含蓄、矜持、低調,做事有“度”是中國人為人處世上的藝術,做到了這些能夠讓人變得做事小心、做人完美。
人生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葉小舟,波濤洶湧時帆扯得太滿,有舟覆人亡之險;風平浪靜時不揚帆高歌,那麼美好的光陰就自然會虛度過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審時度勢,把握好人生之度,從而使得自己的人生之舟順利駛向光明的彼岸。
人生之“度”不應過
從實質上來說,能夠把“度”掌握好的人,離不開一個“過”字。“度”是如何找到的?你沒有犯過錯誤、沒有做過極端、沒有一個反叛的心路,度就不會找到。太完美的人,沒有犯錯誤的經曆,自然也就感受不到適度的位置。
在美國所生活的華裔子女們差不多都走過這樣的一段路,上初中高中時,特別反感父母給予的中國教育,彼此瞧不起具有中國背景的同代人。這段時間,華裔父母最緊張、最迷茫,紛紛檢討自我教育的失敗。然而,到了大學,做得愈過分的孩子,愈交往華裔背景的同學,不是因為他們與西方同學合不來,而是因文化與價值的歸屬感讓他們找回自我,到最後他們既不脫離西方主流文化,也不否認自己的中國文化。對於通過這條平衡自己心路而長大了的華裔子女,生活與事業都比他們父母做得得體而到位得多。其實他們在小的時候,不要怕犯錯誤,不要怕反叛,即使當時你那麼不合群,等長大後,你卻出類拔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長路與短路你都已經走過了,到了如今你終於走出了一條最適合你自己的道路。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需要權衡考慮的問題,不能優柔寡斷,也不可剛愎自用。人性的脆弱總是暴露在誘惑之下,如何把持住,是需要堅定的毅力與平日裏素質修養的積累。為人處世把握一個“度”,行為舉止有一個正確的規範,這樣才不至於落得莫大遺憾。
有一隻饑餓的小老鼠遇到了一隻盛滿大米的米缸,它興奮不已,每天跳進跳出,想吃就吃。缸裏的米一天天地減少,缸口與米之間的距離一天天地拉大。當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高高度低於缸口與米之問的距離時,小老鼠沒有擺脫米的誘惑,仍與往常一樣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然而就是這麼一跳,就使得小老鼠在以後的日子裏再也跳不到缸外了。當缸中的米吃完後不久,老鼠便困死在缸中。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都需要能夠把握好這個“度”,一旦超越了事物原有的“度”,就會使事物朝相反的方向轉變。小老鼠的悲哀就在於沒有把握好能夠跳出米缸的“度”,以致到最後沒有跳出米缸從而誤了卿卿性命。
從本質上來講,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做事還是做人,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度”。人們把握這個度是十分艱難的,任何事都是這樣,比如車不能開得太快,也不能太慢;飯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餓;書不能讀得太少也不能太濫,等等。
世間的任何事情,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規則和標準,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做人做事時,把握好這個度,從而使自己能不斷完善起來,做到更好,趨向於完美。度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了就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度能夠隨著地點、人物、環境、心情的改變而改變,度是靠自己感覺的。度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東西,能夠讓人琢磨研究一生的學問。學會好好控製這個度的時候,你也就學會了做人。
凡事做到有度,才能夠進退自如,或許這個字太圓滑,太世故,太中庸,然而世間的事情之紛繁,人生之艱難,必須要能夠把握住這個“度”字,不得不把握住這個“度”字。
4.做人要懂得變通
所謂變通,就是做事情能夠做到靈活,不拘泥於常規。變通,變則通,通則名利自來。
做人不要太固執
對於一個人來說,自身修養的一個最高境界是:擇善而固執。然而,固執易,而擇善難。綜觀世上的曆史與現實,固執擇善者少,而固執擇惡者卻不乏其人。固執不能擇善而擇惡,那就很危險了。原本就能夠得以補救的事情,卻因為自身的固執而變得無法逆轉。
在很早以前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小山,一個叫小水,他們同住在一個村莊裏麵,成為最要好的朋友。由於居住在偏遠的鄉村謀生不易,他們就相約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於是都把田地變賣,牽著驢帶上自己所有的財產遠行了。
他們首先抵達到了一個生產麻布的地區,小水就對小山說:“在我們的故鄉,麻布是一種非常值錢的東西,我們把所有的錢換取麻布,帶回故鄉,一定會有利潤的。”小山同意了,於是他們兩個人各自買了麻布細心地捆綁在驢子背上。
走了幾天,他們到達了一個盛產毛皮的地方,那裏也正好缺少麻布,小水就對小山說:“毛皮在我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我們把麻布賣了,換成毛皮,這樣做不但可以能夠把我們的本錢收回來,同時返回鄉之後還能有很高的利潤!”
小山說:“不了,我的麻布已經非常安穩地捆在驢背上,要搬上搬下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啊!”
小水把麻布全換成毛皮,還多賺了一筆錢。小山依然隻有一驢背的麻布。
他們又走到一個生產藥材的地方,那裏天氣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小水就對小山說:“藥材在我們故鄉是更值錢的東西,你把麻布賣了,我把毛皮賣了,換成藥材帶回故鄉一定能賺大錢的。”
小山拍拍驢背上的麻布說:“不了,我的麻布已經很安穩地捆在驢背上,何況已經走了那麼長的路,卸上卸下的實在太麻煩了!”後來,小水就把自己所擁有的毛皮都換成了藥材,又賺了一筆錢。小山卻依然隻有一驢背的麻布。
後來,他們又來到一個盛產黃金的城市,那個充滿金礦的城市是個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藥材,當然同時也十分缺少麻布。小水就對小山說:“在這裏藥材和麻布的價錢很高,黃金非常便宜,在我們故鄉的黃金卻十分昂貴,我們為何不把藥材和麻布換成黃金,這樣一輩子就不用為吃穿而發愁了。”
小山又一次拒絕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驢背上很穩妥,我不想把它們變來變去呀。”小水賣了藥材,把它們換成一批黃金,又賺了一筆錢,小山還是守著一驢背的麻布。
最後,他們兩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小山賣了麻布,隻得到了蠅頭小利。而這次遠行對於小水來說不但帶回來了一大筆的財富,還把黃金賣了,小水便成為當地最大的富豪。
堅持“原則”的小山,在這個故事中是個不折不扣的“笨蛋”,他隻是在愚蠢地固守著自己的“原則”,沒有在環境適合的時候適當地作出改變,結果,他還是原來貧窮的小山,而小水卻因原則的改變,變成了一個富人。可見,過分的固執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做人要懂得變通
三國時的曹操堪稱是一個懂得“變通”的典型代表,他“割發代首”的故事被認為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曹操在出征張繡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將士經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一律斬首。一日,曹操正騎馬前行,一隻斑鳩突然從麥田之中飛了出來,曹操的馬受驚躥入了麥田,踏壞一大片正在生長的麥子。
曹操立即叫來了行軍主簿,要求對自己按照軍法從嚴處置,主簿顯得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已經下達了禁令,然而自己卻違反了,如果不作處罰的話,又怎麼能夠服眾呢?他立即抽出隨身所佩之劍要自刎,左右隨從急忙解救。這時,謀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於尊”為其開脫。曹操便順水推舟,說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過了一會兒,還是拿起劍割下了自己一束頭發,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叫手下將頭發傳示三軍,將士們看後,便更加敬畏自己統帥,再也沒有出現過不遵守命令的現象。曹操在自己坐騎踐踏麥田的時候,想到了“割發代首”的“變通妙計”,不僅保全了自己的腦袋,同時也達到了“殺雞給猴看”的目的。
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執著是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頑強不息的精神,它是積極可取的。而固執代表呆板、頑固、不靈活,是不可取的。執著者知事情可以為,然後執著之,因此總是能夠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最終的勝利。可是,執著如果過度就會變成固執。而固執者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結果常常鑽進死胡同裏不能自拔。因此他們大多都是社會中悲劇的主演者。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在一個經常下雨的季節裏,山洪突然間暴發,洪水馬上就要淹沒這個村落了,一個神父在教堂裏祈禱,洪水已經漫到他跪著的膝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對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就一定能夠把會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沒過多長時間,洪水已經漫到了神父的胸口,神父隻好勉強地站在祭壇上。這時,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對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好長一段時間,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隻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飛機緩緩飛過來,飛行員丟下繩梯後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可不願意看到你被洪水淹死啊!”然而,神父依然意誌堅定地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會與我同在!”
刹那間,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最終被洪水給吞沒了……
神父到了天堂,見到上帝便生氣地問道:“主啊,我終生都在奉獻自己,兢兢業業地侍奉於您,然而為何您卻不肯來救我呢?”上帝便說:“你怎麼能說我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過去救你,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去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因此我以為,你一定是想著要回到我的身邊來陪我……”
神父的“執著”實際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其實,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由於自身過度的固執所造成的。固執的人時常會拖累別人,自己也難免會深受其害。在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別忘了唯有我們自己願意伸出手來,人家才能幫得上忙。
被列寧稱之為11世紀中國偉大的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曾以固執著稱,人們都稱“拗相公”。在變法的過程當中,他聽不進去不相同的意見,隻要是自己認定的東西他就一定不會去改。對他的新法當中很多不合理與自相矛盾的地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都曾提出過一些善意的正確意見。可是,他不但聽不進去,反而還與這些人為敵,以致變法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當今複雜的社會當中,人要學會為最後的勝利而作適時地變通,從而來完成自己的理想與心願。
一匹老馬,由於不慎而掉進了一口枯井裏,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也不能順利地把它從裏麵救出,後來便打算把它活埋算了。而當泥土一鏟鏟撒入井中的時候,老馬便立即看到了逃生的希望。它不斷抖落身上的泥土,倒人井中的泥土越來越多,老馬腳下的土堆也越來越高……結果,老馬順利逃出了枯井。老馬通過創新的思維與創新的行動拯救了自己,從而獲得了最後的成功。可現實中的人們在職場中,一旦落人“枯井”,通常隻會怨天尤人,坐以待斃,而不懂得變通。
懂得變通,利用自身所存在的各種優勢,尋找“出井”的方式,才能使我們在逆境中擺脫被動,贏得機會,走向成功。
學會靈活變通
在春秋戰國之際,孫臏初到魏國,魏王把眾臣召集到了一起,他要當麵考查一下孫臏的智謀。
魏王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
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魏王說:“不可取。”
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麵嘛,我是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大王從上麵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麵,我卻有一個辦法能夠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說道:“那好,”說著就離開了座位,從上麵走了下來,同時還說著,“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群臣們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同時也哄笑著孫臏的無能。在突然間,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聰明才智連連拍手稱讚。
執著與變通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蜜蜂隻懂得向著光亮的地方去飛。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卻因為蜜蜂不會變通,因蜇到對它們沒有惡意的人而死掉。
在人的一生當中存在著許多個選擇,而在當你麵對選擇執著與變通的時候,你應該想到這樣的選擇是否是為了最後的執著。適當的執著與變通是人生的一種學問,它會使人的一生改變。越王勾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國家他願意為夫差養馬,臥薪嚐膽,直至最後重新崛起。其實,做人就應當像他那樣,適當的變通是為以後更好的執著。
單純的執著與單純的變通都是不盡完美的。隻有二者相輔相成的時候才能達到最終的成功,我們要能夠學會執著與變通二者兼顧。
學會變通。好漢不吃眼前虧,別在你生命中的那些比你強大的物種麵前逞能。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天,有一隻獅子建議9隻野狗同它一起去獵食。它們打了一整天的獵,到了最後一共打到了10隻羚羊。獅子說:“我們得去找個英明的人來給我們分配這頓美餐。”
一隻野狗說:“10隻本身就很公平。”獅子很生氣,立即將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嚇壞了,有一隻鼓足勇氣對獅子說:“不!不!我兄弟的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給您9隻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來就是10隻,而我們加上一隻羚羊也是10隻,這樣我們就都是10隻了。”
獅子聽了這話之後感到十分的滿意,說道:“你是如何想出這個解釋的?”野狗答道:“當您衝向我的兄弟把他打昏時,我就立刻增長了這點兒智慧。”
變通是一種本領,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關鍵在於能否做到審時度勢,靈活地去掌握。首先,需要根據各種各樣的信息去作出判斷。能不能變通,變通的條件具備不具備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其次,要選擇變通的內容與方式,解決變什麼、如何變、如何通的問題。再次,要能夠把握變通的時機與正確的操作,做到神機妙算,得心應手。所以,變通絕不是隨意而為的,其運用的妙處也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5.人生需要換個角度思考
人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太絕,做什麼事情都要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樣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其實,隻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觀察,就不難發現,生活展現給我們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感覺的那麼糟糕,那麼陰霾漫天,那麼沒有希望。
同樣是半個甜麵圈,悲觀者說:“唉,隻有半個了!”樂觀者卻說:“天啊,還有半個哩!”僅僅是換了一個角度就成了兩個世界。可見,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中會有坎坷,也會有艱難,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麵對坎坷和艱難。如果把坎坷看成一種調味品,你就會感到坎坷的生活有滋有味;如果把艱難看成一筆寶貴的財富,你就會感到它豐富了我們的閱曆,豐富了我們人生的底蘊。
事實上,任何事物隻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再悲慘的生活也會峰回路轉,再痛苦的人生也會柳暗花明。生活的風雨之後,懸掛在我們人生背景上的必然是幸福的彩虹。
有個學生在班上和同學鬧了矛盾,他非常生氣,跑到野外。他對著大山喊:“我討厭你。”接著,他也聽到了一個聲音:“我討厭你。”他覺得非常奇怪,因此,他跑回家問他的媽媽。他的媽媽笑了,對他說:“是嘛!你試著對大山喊:我喜歡你,看看你會聽到什麼。”孩子就跑到那兒喊:“我喜歡你。”他聽到了一個聲音“我喜歡你”。孩子終於明白了,當他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對方也會喜歡他;當他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對方同樣會討厭他。因此,孩子回到班級跟那個鬧矛盾的同學重歸於好。
換個角度思考
任何情況都有其兩麵性,都有好有壞,關鍵是要換個角度思考。
有位秀才進京趕考,連續兩次失敗,第三次,又住在那個以往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連續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秀才感覺這三個夢有些深意,於是,第二天就趕緊去找了一個算命的來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聽後,心灰意懶,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在牆上種菜,那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正是說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聽了,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後來,居然中了個探花。
其實,人生需要這樣,需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駐守意大利某小鎮的年輕軍官結識了該鎮的牧師。雖然軍官信仰新教,而牧師是天主教牧師,但兩人卻一見如故。
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軍官身負重傷,彌留之際,囑托牧師無論如何要把自己葬在牧師負責的墓園中。軍官去世後,牧師著手為摯友料理後事,結果卻遇到了墓地問題。天主教教會反對把異教教徒葬在天主教墓園裏。沒辦法,牧師隻好把軍官安葬在墓園外緊挨圍牆的地方。
很多年過去了,一個老兵回小鎮看望牧師。臨走時,他想起當年的戰友,便請求牧師帶他去軍官的墓前悼念。令他驚喜的是,軍官的墓已經被移到墓園裏麵了。
“太好了,教會終於同意把軍官的棺木挪到墓園裏了。”老兵高興地說。
“沒有,他們一直反對把棺木挪到圍牆裏,但沒人說我不可以移動墓園的圍牆。”牧師平靜地回答。
雖然克服困難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但不要忘記,有時你更需要的是換個角度思考。
有時看問題換個角度,會使人豁然開朗。
傳說,有一個國王在巡察中走路磕疼了腳,便下令在所有的路上鋪設牛皮,這愚蠢的命令使大臣們十分為難。幸好一個聰明人獻策:何不用兩小片牛皮裹住腳呢?於是皮鞋誕生了。
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與丈夫生氣,賭氣跑回了娘家。父親在一張白紙上點了個黑點,問她看到了什麼,她說是黑點,像螞蟻,像芝麻。父親最後說:“你為什麼光看到這黑點,而沒有看到這麼大的一張白紙呢?”
雖說用牛皮裹腳與牛皮鋪路得到的效果差不多,但做起來卻有著天壤之別的難易;白紙上的黑點小得微不足道,但如果隻盯著它,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在工作中、生活中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換一個角度就要圍繞目標找辦法。國王之所以讓用牛皮鋪路,是因為路磕疼了腳。要使路不磕腳,除了從路上想辦法,還可以在腳上想辦法,這是獻策者的聰明之處。換一個角度說,就是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遇到難事的時候,多問問別人是會有意外收獲的。
在《皇帝的新裝》裏,如果皇上事先問一個孩子,也就不會出那麼大的醜了;換一個角度,還要能跳出圈子想問題。俗話說:“居家多挑刺,旅途思賢親”,經常與親人在一起,往往注意不到他們的優點,甚至會不斷地挑他們的不是。如果離家十天半月,就會更多地想到親人的好處,這也就是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換一個角度試試
20世紀40年代,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書寫紙時,不小心調錯了配方,生產出了大批不能書寫的廢紙,這個工人因此被解雇了。看到他生活、心情都陷入低穀,一位朋友勸解他說:“把問題變換一種思路看看,說不定能從錯誤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一句不經意的話,有如一絲火花。不久,他驚異地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能非常好,可以很快吸幹手稿墨跡和家具上的水分。
於是,他從老板那裏將所有的廢紙買了下來,再切成小塊,換上包裝,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去銷售,竟然十分的搶手。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組織大批量生產,結果發了大財。
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隻從一個方向考慮問題,路子隻會越走越窄,甚至還會走入死胡同。等我們換個角度去做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收獲令我們十分的驚訝。
換一個角度試試,很多看似不可扭轉的事情可能會重現生機,換一個角度去感受,人生會看到另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