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生要留有餘地(3 / 3)

有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天,上帝安排一個人,讓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蝸牛慢吞吞的腳步讓他煩死了。他因此心生埋怨,一路上數落著蝸牛。後來他聞到了花香、聽到蟲鳴鳥叫、看見了滿天星鬥。他這才發現,不是上帝叫他牽著一隻蝸牛散步,而是上帝讓一隻蝸牛牽著他去散步。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牽著蝸牛散步的過程,一路上總有不稱心的時候,關鍵是你如何去麵對。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角度。因為不同的態度,即使沒辦法改變一些東西,但我們卻可以改變心情,何樂而不為?有時候,我們需要具備忍耐的勇氣;有時候,我們需要有一種矢誌不渝的精神。但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妨轉換一下角度。而今,我們所處的年代,是一個激烈競爭的年代,一味地注重人際應酬、追求高效高速、勢必會事倍功半。

人生是最值得珍惜的,給自己一個充足的時間和一個閑適的空間,靜下心來總結和思考。實際上,有靜心思考做前提,任何艱難困苦,任何坎坷不平,都可能變成最寶貴最值得回味的人生財富。換一個角度,一樣的生活際遇裏,會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換一個角度感受人生

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路上不僅有鮮花和掌聲,更多的則是辛酸的淚,緊鎖的眉,徘徊的腳步,斷腸的苦酒。

人生從一開始就注定是風雨兼程:人生的路上到處隱藏著荊棘。煩惱、挫折時時會像夏天裏的雷雨突然襲來,令人猝不及防,甚至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麵對困難和失敗,我們猶豫,我們無奈,我們舉棋不定,我們左右為難。人生有誰不向往富有,有誰不憧憬未來,又有誰肯讓理想之舟在中途擱淺?

是的,人生的旅途上沒有一帆風順,任何人在生命的長卷中都會有幾處敗筆。失敗了,用淚水洗滌自己的人是懦者;而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將失敗當作生命之歌中一個不協調的音符的人才是強者,才是智者。

假如你是一棵小草,雖然沒有花的豔麗,樹的高大,但是你卻渲染了豐富多彩的大地;假如你是一條小溪,雖然沒有海的浩瀚,江的奔騰,但是你卻彙成了浩浩蕩蕩的江海,假如……換一個角度看人生吧,樂觀從容地麵對失意,坦然平淡地麵對困難。

換一個角度看人生,人生無處不飛花,善待自己,自強不息,你會贏得一個繽紛的未來。

人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當你遇到問題百思難解時,記得換一個角度。因為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不是伊甸園,人生不是玫瑰夢。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總是與我們的夢想背道而馳。許多時候,迎候你的季節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生動;許多時候,你剛剛放下煩惱又必須接過憂愁;許多時候,你的生活被失望和沮喪填滿。無數的“許多”在幹擾、影響我們的生活,也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不是簡單的一日三餐,也不是一團解不開的麻。生活,是我們完善生命的一種方式,是一次無比壯麗的遠遊。既然如此,前方不可能都是妙不可言的美景,有時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風霜雪雨。此時,如果你站在臨風的樓頭格外淒涼,如果麵對灰暗的天空備感鬱悒。那麼,不妨換一個角度,調整一下目光和心境。

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天外不但飄著悠悠的白雲,白雲深處還有良辰美景,美不勝收。

換一個角度,你將看到世界並非一潭沉寂的水,目光不可及的遠方還有無數未開墾的綠洲。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苦難和悲愁,是絢麗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磨煉人生的熔爐。悲觀和沮喪,為成熟理智的人所摒棄。即使生活一次又一次挫傷我們的銳氣,信念不應低下倔強的頭;即使命運對我們很不公平,熱情卻從未淡漠。我們堅信,隻要熱愛生活,失去也是一種收獲。

充實絢麗的人生,拒絕盲從和墮落。有些人因為遇到一些挫折便自暴自棄,有些人經曆了一點坎坷,便會任信念之火熄滅。這些人還不如盲人,因為盲人的心中還有一個明亮的世界。

生活沒有過錯,就看我們如何去看待和追求。誰能在不幸與災難中戰勝自我,誰便是主宰生活的強者;誰能從困境中挺直腰杆,換一個角度看待生活,換一個步伐前進,誰便會贏得陽光燦爛的明天。

6.放棄也是一種美

人生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得到的,也有失去的。在麵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應該學會放棄。

人要懂得放棄

懂得放棄是人生當中的一個很大的智慧。做到適時的放棄是自知。

一個人活著,一定會有很多責任與欲望,所有的這些東西要是拿掉了,人生就自然能夠變得輕飄,沒有任何意義,可老背著它們,最終有可能累死在路上。生活原本是非常純樸、簡單的,學會舍棄自己不特別需要、對人生益處不大的東西,學會放下你的另一條腿,保持一顆簡單與明朗的心,你會發覺到人其實在奔跑當中也可以很沉穩。

人,正因為不懂得舍棄才會有許多痛苦。當自己學會了舍棄就會豁然開朗,生命會馬上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

有這樣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舍棄,生活中魚和熊掌能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棄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緊握雙手,肯定是什麼也沒有,打開雙手,至少還有希望。

勇於放棄的人是精明的人,樂於放棄的人是聰明的人,善於放棄的人是高明的人。學會放棄吧,放棄失落帶來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恨,放棄心中所有難言的負荷,放棄耗費精力的爭吵,放棄沒完沒了的解釋,放棄對權力的角逐,放棄對金錢的貪欲,放棄對虛名的爭奪。放棄曾經的各種煩惱,擺脫層層糾纏,使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沉浸到一種輕鬆而寧靜之中。

倘若蝌蚪總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棄,那它將永遠長不成自由跳躍的青蛙。請別忘記,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放棄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氣度,是一種升華,更是一種境界。

懂得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適時的放棄是自知與明智的美麗結晶。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大森林裏住著一個大的部落,捕猴的方法十分獨特。首先,做一個如鳥籠一般的籠子,木棍與大棍之間的縫隙恰能讓猴爪子伸得進去,籠中放置了很多個蜜桃。然後,找一個空場將籠子牢牢地固定住。負責捕獵的人們手持大鼓在周圍埋伏好,等待著頑皮的猴子發現籠中的至愛。一旦等猴子伸進爪子,向外拿桃子的時候,埋伏的人立刻擂起鼓,鼓聲震天,人們群起而圍之,受驚的猴子束手就擒。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猴子抓住桃子而不放鬆從而使得自己的手不能夠從籠裏麵抽出,所以也隻好任人處置了。

生活中的人們是不是有時候也像一些“猴子”這樣呢?在我們苛求完美的時候,在我們被物欲橫流的社會搞得紙醉金迷的時候,在我們精疲力竭追求一個不現實的目標的時候,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值得玩味的。

人的一生實在是有太多的誘惑,不懂放棄就隻能在誘惑的旋渦之中喪失自己的生命;人生也有著很多欲求的東西,不懂放棄就隻能任欲求牽著鼻子走;人生有太多個無奈,不懂放棄就隻能與憂愁永久相伴在一起。所以,懂得放棄是人十分可貴的品質!

學會放棄

學會了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

一隻倒黴的狐狸被獵人套住了一隻爪子,它毫不猶豫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奪路而逃。放棄一隻爪子從而保全了一條生命,這是狐狸的學問。人生亦當如此,當生活強迫我們付出慘痛代價時,放棄局部的利益,保全整體的利益是明智的選擇。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是放棄的實質。

放棄既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也不失為一種豁達美。“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一句著名的治學格言,也是大家推崇的成長之道。堅持固然重要,但也不要過於盲目地執著。如果選準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如果目標不正確,或主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倒不如學會放棄,這樣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魯迅棄醫從文,班超投筆從戎,都是“改換門庭”後大放異彩的楷模。

放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得到,是在放棄後再進行新一輪的進取。隻有放棄了才能再做新的,才會有機會獲得成功。拿得起,就應該放得下;反過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麼情況下必須扔掉過重的包袱,以減輕負擔,保存體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該放棄的就一定得放棄,因為連生存都無法保證,堅持是無任何意義的。

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放棄魚,你可以得熊掌;如果你放棄熊掌,你可得到魚;但如果執意兩者兼得,到頭來可能一樣也得不到。

很久以前,一個人愈來愈感到生活的沉重、壓力,眼看無力支撐,隻得去請教智者。

智者把他帶到一條五彩石鋪就的小徑,然後交給他一隻背簍,要他順著小徑一路走下去,把認為喜歡的石頭都撿進背簍裏。

這人依言而行。紅色的,他感覺熱烈奔放、絢爛似水;白色的,他認為晶瑩剔透、純潔無瑕;黑色的,他認為莊重嚴肅,鋥光閃亮,一一撿進去……漸漸地,背簍裏的石頭越撿越多,雙肩越來越沉,後來,終於支持不住,一跤跌坐在地上。

智者見狀,又吩咐:從現在起,你把最喜歡的石頭留下,其餘的統統扔掉,再往前走試試。這一來,他頓時感到非常輕鬆,很快抵達了盡頭。

人的一生,曲折而漫長,麵臨的事很多很多,但我們不能把一切都背負在身上。在取得的同時,我們還須懂得有所放棄,這樣你在生活之路上才會獲得輕鬆、愉悅的心情。

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放棄與獲取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沒有放棄就沒有獲取;得到的同時必然也會失去。很多聰明人明白這一道理,從不患得患失,更沒有過多欲望,他們敢於放棄,所以無論幹什麼,都能取得成功。越國的範蠡輔佐勾踐二十多年,最後打敗吳國成就了霸業。勾踐有“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的美意,範蠡不僅謝絕,而且他放棄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離開了勾踐。他跑到齊國“耕於海畔,苦身戮力,”創下數千萬產業。齊國人又要他當宰相,範蠡搖著頭長歎一聲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因此,他再次放棄,散盡家財,丟下相印,跑到了一個叫陶的地方,隱姓埋名,艱難地進行一番創業。沒有過多長時間,又創下巨萬家資,他在曆史上被稱作為陶朱公。範蠡的三個兒子卻不行,特別是大兒子,對任何事情總是斤斤計較,什麼都舍不得,以致到最後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在範蠡成為陶朱公時,二兒子在楚國犯下了殺人大罪。範蠡便準備了一馬車金銀財寶,要小兒子去楚國救他的哥哥,大兒子卻認為:“今弟有罪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於是就想自殺,範蠡的老婆慌了神,對範蠡說:“你派小兒子去,未必就能救得出二兒子,而大兒子因此就先死了,這又何苦呢?”範蠡迫不得已,也隻好讓大兒子去。要他去楚國找自己的老朋友莊生,他對大兒子說:“你去後,就把這所有的金銀財寶給莊生,聽他的安排,千萬不要違逆莊生的意圖。”大兒子到了楚國,看到莊生家裏一貧如洗,草都長到了門口,心裏不以為然,然而他還是按父親的意思,把那些金銀財寶留給了莊生,莊生說:“你快回去,千萬不可留在楚國!你的弟弟被釋放以後,也不要問什麼原因。”但大兒子卻在楚國住下來了,還把自己私自帶去的錢財拿出來,找楚國的權貴們幫忙,想救弟弟。

雖然莊生非常貧窮,但廉潔、耿直,在楚國是非常有名望的,連楚王都把他當作老師看待。他指著那車財物對老婆說:“這都是陶朱公的財物,不要動,事情辦好後,再送還給他。”說完這些話之後也去見楚王,要楚王以德治國,消除天災。楚王當即下令大赦天下。這時範蠡的大兒子正去一位要人家裏送禮,聽說楚王大赦天下,其弟弟出獄是理所當然的,而並非莊生出力。莊生卻得了一車金銀財寶,心裏很是不平。於是就又去見莊生。莊生十分吃驚地問道:“你為何到如今沒有離去呢?”大兒說:“是的,我是為弟弟的事來的,現在聽說弟弟運氣好,正趕上楚王大赦天下,特來向您辭行。”莊生明白了他的意思說:“你的東西在那裏,你就拿走吧。”大兒子便真的把那一車金銀財寶帶走了。莊生受了羞辱,立刻又去見楚王,說:“我聽說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家裏人帶了很多錢財來賄賂您的手下,百姓們認為您這次大赦天下的原因不是憐惜楚國的臣民,而是因為陶朱公這個兒子的原因。”楚王便開始大怒起來,立即下令殺掉了範蠡的二兒子。

我們從這裏不難看出,範蠡大兒子又想救弟弟,又舍不得那一車金銀財寶,結果葬送了自己弟弟的性命。這也正是不懂得放棄造成的嚴重後果。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那些喜歡釣魚的人可能都明白要想釣到大一點的魚,那麼就必須用香甜可口的食物做魚餌。人們要想在某些方麵獲得成功就必須在其他方麵有所犧牲。選擇是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航標,一個人隻有做到量力而行的睿智選擇才能夠擁有更加輝煌的成功。

放棄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何時放棄的人才會事事如魚得水。

人的一生就如同演戲,對於每個人來說自己都是人生當中的導演,隻有學會選擇和懂得放棄的人才能創作出精彩的電影,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曆史長河相比,世間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得意與失意,在人的一生中隻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放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你真實地享受人生;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地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進退從容,積極樂觀,必然會迎來光輝的未來。放棄絕不是毫無主見,隨波逐流,更不是知難而退,而是一種尋求主動,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7.做人還是“糊塗”點兒好

把功利當作人際關係中的目標,就會過得累。把精明當作人生的坐標,同樣會過得很累。有時候,人是需要糊塗點的。

精明吃虧

那些太過於精明的人的確過得非常累。他們時刻都算計著別人,想著占別人的便宜,肯定會產生相應的心理。與此同時,別人也有很可能在算計他,也有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所以,他必須做到處處提防,時時警惕,小心翼翼地過日子。對於別人很隨意所說的一句話,幹的一件事,也許什麼目的也沒有,但過於精明者就會在心裏受到刺激。晚上回到家裏,躺在床上也要細細琢磨,生怕別人有什麼謀劃,使自己吃虧。如此,他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顯得不誠實,不大方,甚至很造作。在生活當中碰到的許多精明者,性情都不是很開朗,為人都相當虛假,神經十分容易過敏,做人相當的委瑣。

宋朝的李士衡在館閣任職,有一次出使高麗,一名武將擔任副使。高麗方麵贈送了禮品財物,李士衡並不在意,隻是把它交給副使管理。

在回去的路上,船底出現隙縫漏水,副使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放上自己的東西以免弄潮。船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湧,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一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對於李衡所得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也隻是受了點潮罷了。精明的副使在精明過後吃了次大虧。可見,人生不可太過精明。

生活畢竟是生活,總需要溫情和睦,所以就沒有必要過於斤斤計較、精打細算,還不如隨遇而安的好。過於精明,處處顯得精明,甚至在人際關係中也會玩這一套,就會顯得失當。這樣的人很難與別人搞好人際關係,也很難討人喜歡,即便他在物質上比他人多享受一些,然而在精神上麵所付出的代價則一定會更大一些。

一個人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單靠東撈一點,西占一點,靠算計別人是徒勞的。要想日子過得輕鬆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誠、信賴、友好,碰到難處互相幫助,有了好處大家分享。大家相互謙讓,相互奉獻,相互讓利,關係融洽和睦比什麼都好。人在生活當中,大多數並非真的糊裏糊塗過日子,而是不想為過於精明所累。一個聰明人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困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中無法自拔。

糊塗的學問

在古代曆史上,鄭板橋可稱得上是一個名人。他緣何而出名,因由不外乎是:一是頗具文采,“詩、書、畫三絕”,尤其擅長畫竹,以高風亮節而著稱,是“揚州八怪”之一;二是為官清廉,勤政為民。他出生於清代康乾年間,在42歲的時候考中進士,當了12年的縣令,在任勤政為民,因為民請賑得罪上司,看破官場,帶著悲憤而辭職還鄉,以賣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後來以窮愁潦倒而告終。鄭板橋當了多年的知縣卻仍然窮困潦倒,足能見其為官之清廉;三是言人所不能言,說了一句至今還叫人解讀不透的名言:“難得糊塗。”對於鄭板橋的為人為官之事,一般人知之不多,而“難得糊塗”四字卻廣為流傳,知者甚多。在某種意義上說,鄭板橋之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此名言。

此言何解,可謂之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一句反話,是鄭板橋因為做人為官做事太過於認真吃了虧,故而發此牢騷。有人說,鄭板橋是在倡導糊塗,認為做人做官做事不要太認真,要有幾分糊塗,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意。有人說,這是鄭板橋自詡聰明的一句俏皮話,意即太聰明了,想要糊塗都很難。到底哪種說法符合本意,因鄭公已作古,已無法弄清,縱然在世,他八成會笑而不答,或顧左右而言他。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糊塗是一個貶義詞,糊塗並非是好事。即便是一種貶義,又非好事,何言難得?鄭板橋是個神誌清醒、思維正常的人,為何會出此言?想必一定有其自身的道理。用康熙皇帝點評重臣李光第的話來做引子就很有可能有助於我們解讀此言。康熙說:“李光第呀李光第,該糊塗時你不糊塗,不該糊塗時你一塌糊塗!”這是在李光第狀告太子和宰相任用親信心懷不軌未被采信,反被打入大牢,而後來康熙再次起用李之時對李說的。康熙是清朝乃至中國曆史上頂尖的一位帝王,禦人禦事之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其言入木三分。由此可見,糊塗作為一般狀態並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情,然而對於做人做官做事有時倒是需要的。

糊塗處世是一種精神狀態,同時還是一種思想狀態,對於糊塗也有真與假的分別。真糊塗是在對事物的認知上出現了錯誤,從而導致行為上的錯誤,致使自己表現出了糊塗。假糊塗是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沒有出現錯誤,而在行為上引入了策略性與靈活性,功利性與權宜性,表現為裝糊塗。假糊塗有時表現的是一種寬容和大度、聰明和智慧,是對真理相對性和人性弱點的科學認同,是大智若愚,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有時表現出的是一種自私和奸猾,遷就和無奈,是人性弱點的自然表現,是明哲保身,是老好人。可見,糊塗大有學問,這學問盡在一個“該”字之中,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應該糊塗,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糊塗。

為人處世糊塗點好

為人處世,是精明一點好還是糊塗一點好呢?不同類型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處世態度。不過,在實際生活當中,精明是多數人所努力追求的,而糊塗是多數人所力圖避免的。但是,隻想避免不見得就一定能夠避免得了,所以到最後就經常會出現“弄巧成拙”的尷尬局麵。既然弄巧反而成拙,那還不如當初索性適當地做得糊塗一些。

古代有“宰相肚裏能撐船”這樣一句話。當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就必須要有如海一般的肚量。包容實際上就是“糊塗”的本質含義,與泥水而塗在一起之,因而就稱之為“糊塗”。

說起古代的糊塗宰相,人們最容易想起來的,要數西漢的丙吉了。路邊有人鬥毆死傷,他不管;碰到一頭牛在喘息,他卻偏要去問一問。屬下認為他可能犯糊塗了,提醒他:“您這樣做不是貴畜而賤人嗎?”丙吉回答道:“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不逐捕,歲的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進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很容易看得出,丙吉在表麵上看起來是糊塗一些,而實際上卻並不糊塗,他隻是在做“糊塗文章”而已。

漢宣帝是武帝的曾孫子,太子劉據的孫子,小的時候因受劉據巫蠱案的牽連,而被關在長安監獄裏。丙吉正好負責審理這個案子,知道有隱情,對皇曾孫特別的用心照顧,派了幾名女犯人專門哺育他。漢武帝聽方士說,長安監獄裏有天子氣,於是他下令把監獄裏的犯人都處死,當然也包括皇曾孫。使者們在夜間就到了監獄,被丙吉擋在門外。他說,無辜的人尚且不應該被殺,何況皇曾孫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沒有辦法,回去向武帝複命。武帝此時已過了心血來潮那股勁兒,聽說是丙吉阻攔,也就不再追究了,還下令大赦天下。

宣帝即位後,不知道丙吉曾經保全過自己的性命,而丙吉也從來就沒有說出過。後來有一個宮女把這事講了出去,宣帝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如此大的恩德。曆史上評價丙吉,說他“為人深厚,不伐善”,也就是甘當“無名英雄”,而不炫耀自身所取得的功勞。

丙吉可謂糊塗得“精明”。他是憑借自身的努力,當上宰相的。他沒有必要再向宣帝“邀寵”。即便是宣帝知道了此事,丙吉會得到更大的榮耀嗎?恐怕未必,在皇宮裏,勾心鬥角已成自然,樹越大風就會越來,這是精明人都知道的規律。由此可見,丙吉的糊塗,實為上策。

做一個“糊塗”人

古代曆史上有兩句有名的成語,一個叫“蕭規曹隨”,一個叫“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說的是西漢宰相蕭何、曹參,蕭何製定規章,曹參後來遵行不改;“房謀杜斷”所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稱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而那位曹參曹相國,就是一位典型的糊塗賢相。

曹參本來是沛縣裏的一名小吏,跟隨著劉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將士。曹參與蕭何本來關係很好,在等到蕭何當上了相國之後,兩人又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偏偏推薦曹參接替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麼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他太不務正業了,想勸勸他,他不等開口,就強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

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200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隻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陛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兒敢比呢?”又問:“那麼,您看我比蕭何怎麼樣?”惠帝說:“您似乎一點也比不上。”

曹參在這時便說道:“陛下之言是也。況且先帝已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參就這樣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頌道:“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當宰相的,隻知道日飲醇酒,不理政務,不能不說是一種糊塗;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過人的智慧。

假使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幹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麼又會如何呢?恐怕大漢朝難免就會亂成一團麻了。

人生在世,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再對交往對象的定位作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精明過人的楊修,對自己的定位發生了嚴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擋曹操的光芒,因而注定了難有善終。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強勢,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卻因破壞了群體的平衡而遭來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則在群體中處處體現出弱勢,得到群體的同情和幫助。

世間萬物,時也好,運也好,勢也好,都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不斷轉換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業業,苦心算計,患得患失。回頭一看,自己已經付出了那麼多,還不如常人所獲得的,於是哀歎命運不濟,天道不公,豈不知“塞翁失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得失,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所以,做人還是糊塗點好,要學會給自己留下餘地。“大智則若愚”,這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