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
在整個20世紀,中國在經受了長期艱難困苦後,它的領導人終於得以從29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現宏偉的、思想連貫和富有遠見的“強國富民”戰略,並顯示出趕超世界強國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來的30多年時間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9.1%。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高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政府實力獲得極大提高: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4517億元人民幣,1990年增加到1萬8558億元人民幣,2000年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8萬9000億元人民幣)。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意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正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09年,中國經濟總量又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瑞穗證券亞洲公司的股票調查部長小原篤次認為:“2025年前後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注 “中國GDP總量或早於2025年超美國”,2007年9月17日,南方都市報。)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維也納發表的統計報告也得出結論,2009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將首度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中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份額達到15.6%,日本為15.4%。美國以19%的份額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這三個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相加正好為全球的一半。
自從日本在明治時期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以來,還沒有哪個非西方國家能像當今崛起的中國這樣,對世界秩序產生出如此舉足輕重的潛在作用。在向世界強國地位挺進過程中,中國擁有諸多優勢:過去30多年來約9%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亞洲最大的外資吸收國、似乎永不枯竭的廉價勞動力供應以及現代化的軍隊。
顯然,中國已從前3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實惠。由此朝前看,中國的前進步伐沒有理由慢下來。可以相信,最遲再有20年的時間至203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盡管如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對中國發展表示了憂慮。
“中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長時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說,“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總是依靠公共投資建設來拉動。中國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注 “中國經濟存重大隱憂 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瞭望》新聞周刊,2011年1月6日。)
在經合組織主任研究員、中國與印度問題專家理查德?赫德看來,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來自於龐大的人口,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中國內需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城鎮化進程所帶動的巨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家庭消費需求。
法國經濟學家迪亞娜?奧什海什說,中國仍是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在很多方麵尚需努力,尤其是技術創新領域。在她看來,中國希望通過對外開放的捷徑來提升能力和掌控技術不一定能達到目的,因為跨國公司處處設防,極力保護核心技術和機密。奧什海什認為,創新是文化積澱的結果,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中國還不具備成為“世界新興實驗室的條件”。
在憂慮中國未來發展的觀點裏,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在2006年他的“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文章裏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他語出驚人地表示:“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就像當年英國和美國一樣。中國隻有在經曆過經濟蕭條後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路上升的。19世紀的美國經曆了15次經濟危機和一次內戰,1907年美國整個經濟幾乎破產,但現在的美國還是最強大的。日本是另一個成功的例證,但也沒辦法避免成長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體係崩潰,但沒有阻止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其《蕭條經濟學的回歸》的專著裏更是設問,在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經曆過一次毀滅性崩潰之後,中國是不是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注“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說: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世界名人網,2006年月23日)